早前到 Cambridge Audio 香港總壇,參加 EVO 150 / EVO 75 發布會,看到它們的功能,為現時品牌多款現役產品的重新整合,尤其是來自旗艦前級 Edge NQ 的數碼功能,以及同軸旋鈕的設計意念。之後再聽 EVO 150 推動 JBL 1400 Array,把其 14 吋低音控制得頗為貼服,依然不覺十分驚喜,也許是場地與音樂並不熟悉之故吧,只聽到 EVO 150 在取向方面與 CA81 有明顯分別。
來到《Hi Fi 音響》細試音室,與慣用的參考配套去試聽,這時候才感受 到EVO 150 的實力。它不是馬上令人「哇」一聲的合併機,卻是可以細味,而且每項功能都有出色表現的器材。再次嘆曰,多功能器材的進步速度令人意想不到呢。
遲來的萬用刀
發布會之後,轉個場地與行家閒聊,笑說今年上半年特別多新產品,Cambridge Audio 就是一個好例子,是否工程師 WFH(Work From Home)期間,特別希望老闆知道他們在努力呢?(笑)這當然是玩笑,原因很大機會是之前全球供應鏈出問題,以致本應早已面世的新產品,一併推後至今年吧。
Cambridge Audio 的朋友表示,英國倫敦總部的確花上不少時間去研發這兩款 EVO 合併機,一眾工程師各自把工程樣本帶回家,用大量時間去聆聽,不但需要調整聲音表現,亦要檢查新介面是否好用、有沒有 Bugs。
這兩款 EVO 合併機其中一項新嘗試,是品牌首次採用 Hypex NCore Class D 功率放大模組。Hypex 的模組在市場上早已備受肯定,尤其是專業鑑聽揚聲器界別,但這並非 Cambridge Audio 慣用的 Class XD、XA 或 AB,要加入品牌的聲音特質,又要有新突破,需要較長時間去調整,是合理的。
另一方面,兩款 EVO 合併機有着現時品牌最大的機身顯示器,而操作、顯示介面都是新設計,當然,還有最新版本的 StreamMagic 平台,同樣需要時間去測試。
最新版 StreamMagic
Cambridge Audio 早已明白模組化的好處,StreamMagic 就是成功例子,它整合了各種數碼音頻相關功能,例如網路串流、USB 等各種數碼輸入、無線串流等等,以及利用 Remote app 控制器材,再因應不同產品定位,決定開放哪些功能,而且可以透過更新 Firmware 去新增更多功能、對應更多數碼音頻格式。
兩款 EVO 擴音機內置最新版本 StreamMagic,也是品牌第一批對應 MQA 解碼的網路串流產品。順帶一提,現時所有 StreamMagic 平台的器材,都可以利用最新版 Remote app 進行操作,不再是各款器材都有自己的app,非常方便。
EVO 150 採用 ESS Technology ES9018K2M D to A 晶片,並設有 USB 輸入,支援最高 PCM 32bit/384kHz、DSD256。內置 Chromecast,對應 Apple Airplay 2、Bluetooth aptX HD 無線串流。此外,還有支援 ARC 的 HDMI 介面。它所用的 Hypex NCore Class D 功率放大模組,每聲道輸出為 150W(8Ω)。備有立體聲 XLR 輸入、MM 唱頭放大、兩組喇叭線接線柱等等。
至於 EVO 75,解碼晶片是 ESS Technology ES9016K2M,不設 USB 輸入、XLR、MM 唱頭放大等等,亦減少一組 TOSLINK 輸入介面、只設一組喇叭線接線柱。每聲道輸出是 75W(8Ω)。
當然,兩機都已經是 ROON Ready,亦可以使用 TIDAL、Qobuz、Spotify 等音樂串流服務。
向經典致敬
Cambridge Audio P40 合併機,是品牌的第一款產品,於 1968 年面世(品牌亦於這一年成立)。這款合併機機身兩側是原木木板,而同樣設計影響了後來的 P50、P60 等型號。
EVO 150、EVO 75 參考了這項經典設計,機身兩邊設有胡桃木側板,同時加入了新變奏,就是將側板變成磁吸式,而且再跟多一對用再造紙製造的立體波浪紋側板,方便用家因應喜好及家居設計而更換。
EVO 合併機的同軸旋鈕,則明顯要人聯想起旗艦 Edge 系列。EVO 合併機的版本是新設計,控制音量與切換輸入時,顯示屏會將相關資料以弧形展示,這是全新顯示方式,帶來不少新鮮感。
這次試聽 EVO 150 合併機,集中在 TIDAL 串流玩法,亦即是大家預期它的目標顧客最常用的音樂聆聽方式。至於 USB 輸入部分,可以參考今期 Analysis Plus Pure Silver USB 線試音報告。
Cambridge Audio EVO 150 以 inakustik Premium Network Cable CAT6 網線連接 Router,與 PMC twenty5.24i 揚聲器之間的是 TiGLON MSS-DF100SP-HSE 喇叭線,電源線則是 Analysis Plus Power Oval 2 Mk II。
新鮮感
聽過三張 Lucienne Renaudin Vary 的專輯,很輕易就發現 EVO 150 無論音色與性格,都有別於 Cambridge Audio 其他合併機。EVO 150 的乾淨,是品牌前所未見的,它既不粗糙,亦不急躁,起與收都同樣快速俐落,而且完整,小號不但能量出色,而且無論是演奏方式還是管身的氣流變化,都同樣一清二楚。
EVO 150 背景十分安靜,收放爽快而從容,沒有半點急促。這種清爽,是指它的控制力以及起音,不是說厚度,亦非音色。EVO 150 的厚度充足,低音提琴的分量及琴弦、琴腔質感不俗,而且有暖意。小號聲明亮,亦有銅管的獨特和暖,光輝而有厚度,能量及密度足夠,顯示出這款合併機的實力。
依照不同放大技術去估計其聲音效果,已不太合時宜了,也許只有 Class A 的聲音比較容易猜測,其他則不然。各種技術只是方法,是工程師、設計師得到想要聲音的工具,不是最終目的。尤其是不同放大技術發展比以往都要成熟,要用聲音分辨擴音機用甚麼 Class 就變得更加困難。
EVO 150 有 Class D 的推力及控制力,安靜程度亦然,而且高音沒有半點沙石,聲音亦不會一味維持單一音色的光澤,它的色彩變化幅度大,有能力呈現不同樂器的音色以及質感。
清新與厚度並存
人聲方面,是否有混響、加入了多少,都非常清晰,而這種清晰度沒有把人聲拉薄,反而保留 Lucienne 的少女甜美之餘,也有足夠厚度,應該厚的例如喉音,都重播得像真。美化幅度不大,只是輕輕加入一絲爽甜。
EVO 150 的分析力及控制力最有驚喜,不同聲部,還有編曲脈絡,同樣非常分明,細節和音樂大線條都同時表達清楚,而且完整,沒有收得過快,尾音沒有被吃掉。
再聽 Batiashvili 與 Barenboim、Staatskapelle Berlin 合作的《Tchaikovsky, Sibelius: Violin Concertos》,Sibelius 小提琴協奏曲的壯麗、令人聯想到北歐自然景觀的旋律及編曲,EVO 150 都能夠恰當地重現出來,音色美麗、清秀,不會冷峻。
力量方面,只有到了最高潮一刻,才會有「假如再大力些少就好了」的感覺,假若換成樂團規模細一點的錄音,或是揚聲器細少許,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不偏食
EVO 150 聲音鮮明爽快,高音延伸出色而乾淨,端正而不偏聲,不但容易分辨不同錄音的特色及色彩,連演奏特色都同樣易於辨識。不久前在 Facebook 看到有人說「軟件出色,就不用好音響,都會播得好」,這是廢話之中的廢話,他可能見識少,未見過出色的演繹與錄音,被低檔次音響所糟蹋,既聽不清編曲脈絡,也聽少了大量細節,音樂家的技術及心思亦會被埋沒。
EVO 150 是簡單、又並不昂貴的器材,令不願被音響佔用多一點空間、不想付出太多金錢的人,都可以聽到音樂精妙之處,甚至可以用作撰寫樂評的參考器材。
EVO 150、EVO 75 只是 EVO 系列的頭炮,接下來還有書架揚聲器、CD 轉盤等產品即將推出,令 EVO 系列慢慢變得完整。
總代理:Cambridge Audio(Asia)Limted
零售價:HK$2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