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F R3 Meta – 超越書架氣量,超越過往成就

從十多年前,看着 KEF 由大單元、大聲箱,開始以全鋁膜 Uni-Q 同軸單元為重心,向(相對)細直徑低音、窄長聲箱進發。由第一代 LS50、上一代 Reference 系列開始,一直用耳朵見證着每一次進步。當印象最深刻的,除了兩代合共四款 LS 50、上一代 R 系列,現在要再添上加入 MAT(Metamaterial Absorption Technology)之後的新世代 R 系列。

新世代

回看一下 KEF 近年一些里程碑。第一代 LS50 是品牌成立五十周年的紀念型號,它身上有多項突破,例如利用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軟件去分析聲箱共振情況,再考慮如何抑制之;聲箱壁與內部支架之間,加入了吸震阻尼物;低音反射管中央部分,以彈性物料製造,藉由膨脹收縮,去加速空氣流動速度,製造出超越體積的中低音能量;合成物質前障板,經由四支螺絲穿過背板再收緊。

到了上一代 Reference 系列,前障板以鋁板加合成物料製成,與聲箱之間還有一層阻尼物,固定方式和 LS50 一樣,用長螺絲於背板收緊;多個型號的低音反射管備有長、短兩種彈型管身,用作調校低音表現;雙線分音喇叭線接線柱,靈感來自提琴弦軸;內置式 Jumper,扭動螺絲去接下或鬆開 Jumper。

這些設計對於 KEF,以致整個 Hi Fi 市場來說,都充滿新鮮感。

Meta 革命

不諱言,上一代 Reference 系列(2014)的聲音表現雖然不負旗艦之名,但中高音部分有一個明顯共振點,帶來一種金屬碰撞般的刺耳感,播放鋼琴最容易聽得到。

到了上一代 R 系列(2018),出奇地完全沒有這種金屬感,加上在高音、中音振膜之間,加入了特殊措施,阻止空間從這個空隙流動,從而防止風噪產生。

上一代 R 系列的聲音質素實在令人驚喜,甚至可以挑戰上級型號,對此留下了深刻印象。這種表現之下,工程師要將它們改款,難度並不低。但聽過加入 MA T技術之後的多款 KEF 揚聲器,馬上就知道,這是新世代R 系列,以至 KEF 所有揚聲器的出路。

MAT,即是上文提到的 Metamaterial Absorption Technology,重點在 Metamaterial 這種特殊物料,擁有精密幾何結構,可以針對特定頻率、波長進行「負反射」,即是吸收,而且吸得非常徹底。這類物料在其他領域已有使用先例,不過應用到 Hi Fi 方面,KEF 是第一、也是現時唯一一個品牌。

KEF 將 Metamaterial 製成一個圓餅狀迷宮,內有多達三十條管道,分別對應不同聲音頻率,加起來就可以把 620Hz 以上的聲音吸走,效率高達 99%,即是接近完全消音。

KEF 將 MAT 加入第十二代 Uni-Q 單元的高音部分背後,已經令這款表現出色的單元更上一層樓,尤其是分析力、高音細緻度、線性以及能量方面,效果出奇地明顯。

第十二代 Uni-Q 加 MAT

KEF 的核心技術就是 Uni-Q 高、中音同軸單元,自 1988 年開始去到現在,已經發展出十三個世代。上一代 Reference 系列所用的是第十一代;上一代 R 系列是十二代,即是解決了金屬撞擊聲那一代。

現時各個添加「Meta」字尾的型號,它們的 Uni-Q 其實都是第十二代,不過加入了 MAT,成為了第十二代半 Uni-Q。

這次試聽的主角是 R3 Meta,它是新一代R系列最細的書架揚聲器(R8 Meta 是 Dolby Atmos-enabled 設計,不能單純當成一般書架仔),不過已經是三路分音架構。

R3 Meta 用上一隻 Uni-Q MAT 單元,擁有 1 吋高音和 5 吋中音,振膜都是鋁合金製造。而低音則是 6.5 吋鋁膜,外型與最近兩代 Reference 系列如出一轍,加上系列名稱近似,可以想像有人會分不清 R 與 Reference。

R3 Meta 的分頻點分別是 420Hz、2.3kHz。喇叭線接線柱不是弦軸形狀,只是普通的圓柱體,不過仍然找得到雙線分音和內置式 Jumper。

至於上一代 R 系列那別出心裁的超細纖維磁吸面網,這一代亦直接沿用。這塊面網不是一個網罩,而是一片彈性纖維板,在每個單元位置開出 1,801 個小孔,廠方指這個設計的透聲能力出色,不會影響揚聲器表現云云。

大氣量

簡單地利用 Luxman D-03X、L-507Z 合併機推動 KEF R3 Meta,線材盡是 Analysis Plus,組成一個中性又推力充足的前端,讓揚聲器發揮本色。

先聽《Berlioz – Nuits d’été & Ravel – Shéhérazade · Cinq Mélodies populaires grecques》(Bernarda Fink, Kent Nagano and the Deutsches Symphonie-Orchester Berlin),馬上發現 R3 Meta 依然大氣量,聲音飽滿、低音能量強,而且密度不錯,又容易推,很輕易就交出一個開闊音場,把揚聲器拉闊至兩米,和聆聽位置呈等邊三角形,音場依然完整地填滿一對揚聲器外側側板之間,音像不是一般書架仔那麼細小,厚度不俗,而且密度分布平均,不會中央大而兩側稀薄。

唯一要注意的是耳朵水平,R3 Meta 加上原裝 S3 腳架之後,高音單元高度明顯是預設用家坐在沙發。雖說同軸單元擴散不錯,而 R3 Meta 又真的做到一個頗大面積內,都聽到清晰結像與音場。不過,把高音指向耳朵時的表現還是明顯勝過其他擺位。在最佳擺位之下,R3 Meta 很輕鬆就展現到立體音場,不需要離牆太多,都有出色深度,而且音場前後層次豐富而連貫,不是扇形,中央沒有凹陷,是很友善的揚聲器。

回想第一代 LS50,中低音氣量超出了大家對書架仔的認知,音效有驚喜,只是多聽幾種不同音樂,就會發現這段中低音有點突兀,在量感和速度上都與中、高音有斷層。

然而,後來各款擁有彈性低音反射管的 KEF 揚聲器,如此情況都不復見,而且全頻連貫度一次比一次提升,來到這一代 R 系列,就更加出色。R3 Meta 既有小型座地的能量,而結像能力又不遜於同軸書架仔,輪廓收得清楚而自然,沒有綑邊問題。所有音像都有一定分量,並不是輕飄飄或是針點般細小,同時又表達到不同樂器的體積與重量差異。

自然流暢

R3 Meta 的分析力出色,訊息量豐富,細聽之下,背景還十分寧靜,只不過,你不會特別去注意這些細節,因為它既沒有銳化弱音,亦沒有刻意加大各種大細對比,線條也沒有收得特別緊,聲音寬廣自然,將音樂播得比音效吸引得多,重視音樂起伏遠多於刻劃細節。

送測的 R3 Meta 是全新、未曾開聲,試聽前已盡可能給它熱身,但實際試聽時,它仍未進入最佳狀態,聲音未完全放開。然而,就算未發揮真正實力,聲音也依然寬鬆,動態起伏大、尾音不會收得急促,起與收都交代完整。並不是需要很長時間才可以聽得入耳的類型,反而是一開聲就不錯、隨時間過去會變得更好的類型,用家可以享受當中變化,不會令人覺得難受。

再聽《Schubert: String Quartets Rosamunde Death and the Maiden Quartet in G major》(Artemis Quartet),起音實在又快又有勁,不會很兇狠,但動態之大,足夠令人嚇一跳!R3 Meta 的音效出色,卻只是用來表達音樂,尤其是張力方面,並不是用作官能刺激。但如此表現,用在家庭影院亦理應有出色表現。

讓音樂變得生動

接下來是《Trollfågeln》,由瑞典 Nyckelharpa 演奏家 Emilia Amper 主導的專輯,當中包括不同樂器、她的演奏和主唱,曲風亦頗為豐富。R3 Meta 一如之前,輕易給你聽到推拉弓變換,亦有琴腔大小、響板厚度等等,當然還有民俗樂器的鼻音與粗糙感,令你明白它們和「現代樂器」的分別,非常有趣,而同時又不會強化粗糙感,只是如實重播。

人聲就是同軸單元的強項,口形細,但厚度足夠,嘴唇開合以至口腔、喉嚨、胸腔的作用,都一一聽得到,而且是聽感流暢,沒有強行把各種元素分割。

人聲多細節,不過沒有粗聲,水分剛好而不影響咬字發音,取中庸,未有偏重哪一方面,清楚、健康又自然。

R3 Meta 是頻寬很闊,而全頻厚度出色的揚聲器,沒有因為兩極延伸而拉薄中音。音效出色,卻不會特別強調,反而把重點放在音樂流蜴度以及活生感方面,是一對易玩、好聽,又可以同時兼任音樂播放與動作電影的優秀揚聲器。

總代理:KEF Hong Kong
零售價:HK$21,800(每對)

Archimedes

音響、音樂、耳機、電影、奇幻文學、汽車、鐘錶、葡萄酒...男人喜歡的玩物,幾乎全部上癮,奈何物慾無窮而金錢有限,只好努力工作、再工作、還是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