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 Sennheiser & Neumann 總部,探索德國式工程、美學與經營哲學

▲Sennheiser CEO Daniel Sennheiser(左)、大中華區總經理 Pierre Eloy

Sennheiser 總部

▲Sennheiser 總部兼工廠,位於距離德國中部城市漢諾威半小時車程的 Wedemark,估地非常廣闊,單單是 2015 年落成、耗資二千萬歐元建成的 Innovation Campus,面積已達七千平方米,亦只是全部廠方五分之一至四分一面積。

部分面積作為旗艦店,同時向公眾展示不少標示性產品。至於公眾區域,即是相中的銀色建築,其外型靈感來自品牌經典米高峰型號 MD 421。廠內部分用於幼稚園,亦有一部分面積撥歸生產工具研發團隊,專門研發及組裝生產線,他們強調廠內所有生產儀器,都是由這隊團隊都研發,當中有部分機器需求向外訂購,例如機械臂,不過如何編排器材,以及程式編寫,皆不假外求。除了德國 Wedemark,Sennheiser 於愛爾蘭、美國新墨西哥州亦設有工廠,而所有工廠的生產機器,皆由德國總部設計及生產,以確保品質一致。用於製造生產器材的機器,大多十萬歐元起跳;一條生產線的成本則高達二百至三百萬歐元。

到訪期間,團隊正測試新組裝的入耳式耳機全自動生產線,並將於九月底完成,完全後,這條生產線每五秒就可以完成一隻入耳式耳機。

Spectrum Affairs & System Design 總監 Norbert Hilbich 表示,所有生產線只會連續工作兩星期,然後就會停止生產,進行重新校正,以維持精確度。

同一時間,他們透露兩款用於舞台鑑聽的 IE 400、IE 500 即將面世。

▲相中人是 Fritz Sennheiser 教授,於 1945 年創立 Sennheiser。他的兒子 Jörg Sennheiser 教授後來接手公司管理工作。第一、第二代掌舵人皆為工程師出身,來到第三代則出現了微妙變化,建立起雙 CEO 制度,Jörg Sennheiser 教授大兒子 Daniel Sennheiser 負責經營、市場及產品策略,以及財務、創新等等;小兒子 Andreas Sennheiser 博士,專注於工廠管理、採購、物流等等。

Sennheiser 集團在 2017 的營業額高達 6.677 億歐元,不過他們強調家族企業身分,所有股分皆由家族成員持有。同時亦指出,集團沒有任何負債,沒有任何銀行貸款,同時,咪高峰生產只會在全數收款後才開始,確保不會出現多餘的採購和倉儲成本,策略保守但穩健。而公司營利會不停重新投放至研發工作,以求不斷進步,維持其領先地位。

▲Sennheiser 兩位現任CEO:Daniel Sennheiser(右)、Andreas Sennheiser(左)。

▲此乃 Sennheiser 第一代工廠,亦即是 Fritz Sennheiser 於 Wedemark 的住宅物業,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漢諾威成為戰場(市內高達 98% 建築毀於二戰),為了避開戰火,他將機械遷至這座住宅,進行生產工作。Fritz Sennheiser 教授的志願其實是成為園藝家,設計及生產咪高峰、測量儀器等產品,原本只為實踐志願而累積資金,但後來卻成為了本業,反而當不成園藝家。

當不成園藝家,卻在實業方面有出色成就,同時亦啟發了其他人進入音響行業,例如德國 Hi-End 音響品牌 T+A 的創辦人 Siegfried Amft,正是聽過 Fritz Sennheiser 教授於大學的電聲學講座之後,以及得到後者鼓勵,因而創辦了 T+A,兩家公司至今仍有不少合作交流。

▲戰爭時期,測量儀器需求量大增,故此 Sennheiser 亦曾經生產過大量測量設備。

▲品牌最初稱為「Laboratorium Wennebostel」,意即「Wennebostel 實驗室」,商標是「LABOR W」,不過,鑑於當時的政治情況,為免令人誤解成「勞動」、「勞工」,因而改名為「Sennheiser Electronic」。

▲Sennheiser HD 414 是世上第一款開放式頭戴耳機,時為 1968 年。在投產之前,Fritz Sennheiser 曾經向世界各地的經銷商收集意見,但數字十分保守,Fritz 並不相信他們的預計,把產量提升至經銷商預算的十倍,結果在四個月內就全數賣出。到了 1969 年底,銷量已超過十萬副。這個型號的總銷量超過一千萬,至今仍是耳機最高銷量保持者。

▲1956年研發出 Shotgun 式咪高峰,令電影製造得以進入現場收音時代,大幅擴闊了電影的表現能力和創作空間,因此奧斯卡亦為此頒贈技術獎項予 Sennheiser。

現時廠方的 Shotgun 式咪高峰,內部塗層由人手進行塗抹,他們相信熟練的工人擁有比機器更仔細的手藝和觀察力。

廠方向來積極與大專院校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所以不少員工從十七歲開始已進入 Sennheiser,而且為數不少連續效力了三十多四十年。

要留得住人材,公司文化、理想工作環境、薪金以及福利,缺一不可。Sennheiser 的公司文化延伸自「家族企業」這個概念,員工之間樂於互相打招呼,工廠內設有免費幼稚園,讓父母可以安心工作,不用擔心沒辦法看顧好小孩。

▲Sennheiser 部分經典型號,值得留意是他們和 DGG(Deutsche Grammophon Gesellschaft,德意志唱片公司)合作過一張黑膠唱片,收錄不同類型的音樂,作為示範碟。

▲Sennheiser 得過無數獎項,包括上文提過的奧斯卡,還有格林美獎(Grammy Award)、艾美獎(Emmy Award)等等。1996年,艾美獎為表揚 Sennheiser 的無線咪技術,而頒發技術工程獎項,即是相片中央的獎座。

▲現時無論是 Sennheiser 還是 Neumann 的咪高峰,都在這座工廠內生產。它們的外殼、保護網等金屬部件,全數以鍛造方式生產,因此金屬結構比鑄造更為堅固。

▲這是電容式咪高峰的傳感器(Condenser Capsule),所有傳感器皆進行鍍金處理。

▲廠方擁有表面貼裝(SMD)電路板生產線,可以先行生產 PCB。同時,不少咪高峰及相關器材,在訊號路徑上都設有變壓器,部分變壓器在廠房內繞製。

▲全新的表面貼裝電路板生產線現正建構中,將會取代現時使用了十二年的生產線。現有生產線,每小時可以安裝二萬個元件,新的生產線每小時將可安裝六萬個元件。廠方強調,他們擁有大量檢查儀器,包括 X 光機、七十至零下七十攝氏度的變溫箱等等,所有在這裏生產的產品,都在廠房內進行品質檢查,不假手於人。

自動生產線以外,他們亦備有不少手動器材,因應需要,少量生產部分舊型號組件,主要用於維修方面。

▲Neumann 大部分的咪高峰產品是電容式設計,只有少量動圈產品。而電容咪需要在無塵房生產及組裝。

▲無論是無塵房內還是一般工場、是咪高峰還是耳機,組裝工作都由女工負責,因為廠方相信女士們比較細心,同時手掌較細,能夠更出色地完成各種細緻工序。

相中正進行組裝的是 HD 820,組裝完成後,還需要在廠方設計的檢測儀器上,測量實際頻率響應數據,HD 820 內的 USB 記憶體,就儲存了這分實測報告。

HD 820、IE 800 等型號的包裝,由人手而非機器負責。工廠內大部分地方都不准拍攝,除了因為保密原因之外,還因為德國有法例保護肖像權,相中的工人是廠方事先取得同她同意,才准許攝影。

▲家用、鑑聽耳機;咪高峰以外,Sennheiser 其實還有不少有趣的產品,例如相中的線音源(Line source)平面揚聲器,擁有超長距離、狹窄擴散角度等特色,主要用於 PA 系統,現時已停產。

品牌不少無線耳機產品未有輸港,包括會議或遊客用的無線耳機,可以遠離接收講者或導遊的解說;亦有專為電視而設的類似系統,可以在不影響家人的情況下欣賞電視節目。

▲AMBEO 技術是 Sennheiser 近年積極推廣的 3D 音效技術,旗艦店就設置了一套 5.2.4 系統作為示範,Norbert Hilbich 稱這個 AMBEO 重播系統接近 Auro 3D。與其他 3D 音效不同之處,在於這種技術可以用特殊工具直接錄製 3D 音效,而非單靠後期製作,理論上更為自然。品牌現時有就 AMBEO SMART HEADSET、AMBEO VR MIC 等產品,直接錄製 3D 音效。

▲當然,AMBEO 亦有特殊程式,可以將立體聲分拆成 3D 音效,而且各項細節、定位都可以調校,例如萬一程式將電視台新聞報導的立體聲訊號 Upmixing 為 3D 音效,出現主持的出現在聆聽者身後等不自然情況,就可以手動調整 AMBEO 效果去解決之。重播方面,也不一定需要一套 5.2.4 系統,只因品牌即將推出 AMBEO Soundbar,能夠簡單地模擬出 3D 聲效。

▲位於 Sennheiser 總部的旗艦店,店面最吸引的除了品牌現役產品,還有一眾經典型號。

▲Sennheiser 曾經為其他公司提供 ODM / OEM 產品,例如 Siemens。

▲與 ADC(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大廠 Apogee Electronics 合作的,除了 AMBEO Smart Headset 之外,還有一系列內置 ADC 的咪高峰。

Sennheiser 柏林旗艦店

▲Sennheiser 除了在 Wedemark 總部設有旗艦店之外,同時在西柏林商業中心區開設另一家旗艦店。

▲作為旗艦店,當然備有 HE 1 靜電耳機系統可供試聽,訊源則有 JR Transrotor Zet 3 黑膠唱盤、T+A CD 機等等。

▲難得一見的 HE 1 內部組件。

Neumann 總部

▲今年是 Neumann 成立 90 周年,他們於 1991 年被 Sennheiser 收購,現時所有 Neumann 咪高峰,都在 Sennheiser 的 Wedemark 廠房進行生產,主力是電容式咪高峰,只有極少量動圈產品。雖然生產工作已遷至 Wedemark,不過總部依然設於柏林,負責行政、銷售、研發、維修等工作。他們近年遷至現址,合共三層,最頂層是研發部;然後是行政樓層;無殘響室、品質管理、維修等等,則集中在另一層。相中的 DMM(Direct metal mastering)機械,是 Neumann 的經典產品,不少人期望藉着黑膠復興,廠方會重新生產之,但歐洲、中東及非洲銷售及業務發展經理 Wolfgang Guse 表示,他們暫時未有計劃復刻。

▲Neumann CMV3 “Bottle”,是品牌第一支電容式咪高峰,為數不少應 Telefunken、Siemens 兩家公司的要求,掛上後兩者品牌出售。

▲KU 100人頭咪是 Neumann 其中一款經典產品。

▲傳感器生產工具。

▲這個無殘響室,用作測量咪高峰的頻率響應,以及不同水平角度的拾音情況,透過咪架底部的摩打,可以改變受測咪高峰的方向。

▲這是 Neumann 電容式咪高峰的振膜,拆自送到維修部的咪高峰。他們會為絕大部分咪高峰型號提供修理服務,就算是數十年歷史的款式,他們都會盡力處理,甚至會為此少量生產某些零件,就算需要尋找替代組件,亦會盡力調整至接近原本的頻響表現。

▲Neumann 咪高峰可靠耐用,故此維修部的工程師數目並不多。

▲維修中的咪高峰。

▲送修的產品大多為受外力而損壞,個案千奇八怪。

▲相中的 Capsule head 意外被貨車輾過,但因為其外殼以及金屬保護網皆是鍛造,能夠為內部組件提供全面保護,所以其傳感器未有受損,所以只需更換外殼和連接部分,就可以回復正常。

▲受惠於堅固外殼,因此就算扭曲成如此形狀,工程師依然能夠取出七成完好的組件。

▲維修部一隅。

▲Neumann 的咪高峰深受市場歡迎,著名用家包括 Frank Sinatra、Bob Dylan、John Lennon、Paul McCartney、Beyoncé、Norah Jones、Muse 主音 Matt Bellamy、Adele 等等,尤其真空管型號。廠方未有透露他們採用哪一家公司生產的真空管,只表示每顆真空管都經過檢測,淘汰率超過五成。

模擬咪高峰之外,他們亦有數碼咪高峰,原本的模擬放大線路,換成以 CPLD(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可編程晶片)、ADC 為核心的線路,用家可以轉換規格,最高為 PCM 24bit/192kHz。最有趣是雖然收錄的是單聲道音軌,不過馬上會被轉換成立體聲,再交由 ADC 變成數碼訊號,再於輸出前合成單聲道,以提高動態表現。

▲為了盡量縮短訊號傳輸路徑,善用 PCB 兩個表面,令部分線路變為垂直,是其中一個辦法。

▲這是咪高峰檢測工具之一,將咪高峰放進去,然後利用耳機去聆聽其底噪表現,假如底噪是連續一致的,屬於正常,當它收錄聲音時,人耳會被吸引而自動忽略底噪;假如出現不規則雜音,則屬於有問題,需要再作檢查。工程師指出,真空管與晶體管都有噪音及失真,如何選擇在於你喜歡哪一種失真所塑造的聲音個性;同時亦表示頻響線性比平直更重要。

▲將真空管放在隔音箱內,再用儀器配合耳機及人耳,檢測其噪聲水平和穩它性,超過一半的真空管會在這階段被淘汰。

▲Wolfgang Guse 在解說 Neumann 產品時,用上「Best Input, best output」,「Best Input」所指的自然是他們的咪高峰,而「Best output」代表 KH 系列鑑聽揚聲器。

Neumann 備有一個 Remote app,可以快速設換不同揚聲器,甚至是否啟動、啟動哪一款超低音,都可以在彈指之間完成,極為便捷。

▲參觀過 Neumann 總部之後,下一站是柏林 Studio 25 am Holzmarkt,位於施普雷河畔一個青年人聚集的建築群之內,建築群包括Disco、舞蹈室、劇院、藝廊等等。Studio 25 am Holzmarkt 為 Neumann Partner Studio,大量採用 Neumann 咪高峰,鑑聽揚聲器則是同廠的 KH 420 G,正好體現 Neumann 提出的 「Best Input, best output」方案。

專訪 Daniel Sennheiser:將聲音哲學帶到不同市場領域

Sennheiser 成立於 1945 年,至今已有七十三年歷史,面對市場急速轉變,Daniel Sennheiser 作為負責制定策略的 CEO,自然解決品牌哲學與市場變化帶來的衝突。「經過了七十三年,當然有些事情出現了變化,包括產品及市場需求,但我們對於創新、追求極致的熱情未有改變。誠然,發燒友市場在中國佔有較大比重,並且持續增長,不過放眼全球,增長幅度其實不大。相反,『Smart and Connected』市場正在快速成長,所以我們正在擴展相關產業線。同一時間,針對發燒友的產品依然是我們的強項,它們成為 Sennheiser 所樹立的一個音質標準,我們會持續投入資料去發展這個板塊。

「MOMENTUM True Wireless 耳機,正是我們把 Sennheiser 的出色聲音表現帶到『Smart and Connected』市場的好例子。它擁有大量方便用家的技術,包括『Transparent Hearing』,但同時又擁有出色音質。

「我們在 MOMENTUM True Wireless 身上投放了大量技術,不過,我們不可能把所有東西都放進去,這時候就需要作出取捨。以無線耳機應用作為出發點,aptX Low Latency(將 Bluetooth 的聲音收發遲滯維持在 40 微秒或以下,低於一般 Bluetooth 標準的 150 微秒)比 aptX HD 更為重要,而且就算沒有 aptX HD,它的聲音表現經已十分出色。」

相對於其他消費群,發燒友市場總是極為穩定,鮮有大幅升降,對於這個 Sennheiser 固有市場,Daniel 表示會一直努力經營,「針對傳統耳機發燒友的產品,向來是 Sennheiser 的強項,我們為他們提供 HD 800、HD 800 S、HD 820 等出色產品;而我們亦需要擴展年輕人、一般非發燒友的城市人市場,他們希望有音樂伴隨他們穿梭都市,不一定希望在家中放置音樂器材,那麼無線產品就是一個切入點,也是我們另一個發展方向。

「我們沒有計劃推出純模擬耳擴,只希望做點與別不同的產品,情況就如 HE 1,將真空管與 DAC 放在一起,當用家不想放置太多器材及線材時,就可以直接選用數碼輸入,我們為大家提供兩個選擇。」

Sennheiser 進入大中華市場,至今已超過十年,並成功建立起清晰品牌形象。Daniel 認為,Sennheiser 的產品正好迎合這個市場所需,「大中華市場對於高品質、德國製造的產品有大量需求,他們不再滿足於低品質的耳機產品,Sennheiser 正好滿意他們在這方面的要求,我們之所以在這個市場取得理想成績,這是其中一個理由。」

至於 AMBEO 技術方面,品牌一直投放了不少資源進行研發,近年更開始加快步伐,推出不少相關產品,似乎有意挑戰市場上現有的 3D 音效制式,「與其他 3D 音效制式相比,AMBEO 技術不但應用在播放環節,亦應用於錄音方面,可以直接透過 AMBEO 咪高峰或 AMBEO SMART HEADSET 去直接錄製,而其他技術只能透過後期製作去達成。這就是 AMBEO 與 3D 音效制式的最大分別。針對重播放面,除了設置由多組揚聲器的環繞系統和耳機之外,我們也即將推出 AMBEO Soundbar,為不願在家居放置大量揚聲器的人,提供一個簡單解決方案。」

Archimedes

音響、音樂、耳機、電影、奇幻文學、汽車、鐘錶、葡萄酒...男人喜歡的玩物,幾乎全部上癮,奈何物慾無窮而金錢有限,只好努力工作、再工作、還是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