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入為主」,總會在各方各面帶來錯誤認知。小型器材力量不足、多功能音響不入流、買得起中高價器材不會沒有空間、兩聲道與耳機是兩種玩法、Boulder 就是巨大和昂貴等等,全都是錯誤印象。
要修正以上觀念,其實毫不困難,了解一下 Boulder 812 為何物,就足夠了。
另一種發燒模式
去年,一個英國品牌推出一個 Half size 系列,價位屬中高級別,主要針對耳機玩家。以及沒有足夠聆聽空間、只能在自己睡房發燒的族群,當中又以年輕人為主,同時包括一些未能全面佔據客廳的男士們。
當時看看一個網上留言說:「買得起這個價錢(器材)的人,會沒有空間(玩音響)?」不知道如此形容這種人,也許是與世界脫節,或是另一種「先入為主」吧。
經已成為專業人士,卻仍然和父母同住的年輕才俊,為數並不少。就算放眼土地問題不如香港那麼嚴重的歐美國家,亦有同類狀況。這個族群有多少人?不清楚,只知道足夠讓多個 High End 級音響品牌有意開發之,Boulder 是其中之一。
針對部署
有人可能會說:「為何不可以和父母一同發燒呢?」這種人可能忘記自己年輕過,忘記避開長輩、尋求自己天地的日子。當父親開始 用 ICQ,大家就轉用 MSN;當長輩都學習 Facebook 時,年輕人早就逃至 IG。況且,音樂、耳機、音樂品味都是私密愛好,各有各玩才是王道,「其實自己一個更開心」嘛。
這個族群是如何發燒呢?能夠適應小型聆聽空間,甚至書桌的器材是首選;耳機與小型主動式揚聲器是主力(也許前者最為重要,畢竟與家人同住,揚聲器還是有機會騷擾其他人);既然要玩耳機,耳擴擁有平衡輸出就更吸引了;網路串流服務理應是最主要的音樂來源;擁有 USB type B 和 TOSLINK 輸入的就更好,用來連接電腦以及遊戲主機嘛;可以透過智能電話和平板電腦操作,也是重要因素。
Boulder 812 可以一次過滿足以上需求,甚至是超額完成。
首先,812 體積細小,佔地面積與一台 14 吋手提電腦相若,但機身依舊是 Boulder 傳統風格,以 CNC 銑床將鋁合金挖成所需形狀,外型複雜、厚實又堅固,而且兼顧了功能與美感。
重溫歷史
在此回顧一下 Boulder 創辦人 Jeff Nelson 的簡史。早於上世紀 70 年代,他已經擁有自己的錄音室,同時亦設計了一些相關設備。及後到其他公司工作,負責設計專業錄音器材,並且取得一定成就。
到了 1984 年,他創立了 Boulder,開展個人事業。
Boulder 於 1994 年購入了一家 CNC 銑床公司,開始有能力自行生產複雜的金屬組件,包括機殼,讓 Jeff Nelson 各種意念,都化為現實。這些厚重、複雜而造工精緻的機身,就是由此而來,亦變成了 Boulder 的招牌形象。
而 812 所屬的 800 系列,始於 2005 年,這個系列最初是主推體積相對細小、但同樣厚重、聲音表現亦沒有折衷的器材。雖然聲音質素出眾,身價亦較容易負擔,不過也許是時機不對,或是 Boulder 產品就是巨大的形象太過強烈,令 800 系列算不上暢銷,整個系列亦慢慢沉靜下來。
到了 2018 年,800 系列再添新成員,體積也不限於緊緻,例如866串流解碼合併機。而866的成功,亦成為了 812 的基礎之一。
812 繼承了 866 的串流、解碼功能,而且沒有後級,因此可以在前級部分投放更多資源。代理強調,812 的前級不但比 866 更出色,只要和同廠 1110 前級同場比較,就會明白 812 有多強。
滿身利刃
正如之前提到,812 集網路串流、DAC、耳擴、前級於一身。串流部分既可用第三方 Apps,亦可以利用 ROON 去控制。
812 的 DAC 部分取材自 866,核心是 Analog Devices AD1995 DA 晶片。這枚晶片最高對應 PCM 24bit/192kHz,以 USB type B 輸入時,其實可以對應 DSD64。假如配合 ROON Core 作為訊源,其實播放到最高 PCM 24bit/384kHz、DSD512,由 ROON 演算法降頻至 Analog Devices AD1995 支援的格式。
其他數碼輸入還有 USB type B、TOSLINK、Coaxial RCA,亦可以利用 USB type A 介面接駁外置記憶體。
至於模擬介面方面,812 備有兩組立體聲 XLR 輸入、一組立體聲 XLR 輸出。只設平衡式模擬介面,是 Boulder 傳統。模擬介面要去到耳擴部分,才有單端輸出。耳擴介面分別有 3.5mm TRS、6.3mm TRS 兩組單端;4-pin XLR、4.4mm TRRRS 兩組平衡。這四組耳擴是同時運作,即是可以同時接上四副耳機。而耳擴與前級放大線路互相獨立,使用時需要二選一。
更勝 866
812 的前級是 R2R 梯形電阻列陣,當中涉及仔細的元件測量與配對。而音量線路是可以 By Pass 的,方便融入家庭影院系統,前級功能非常齊全。
在原廠 Control App 內,就有更多細緻設定,包括音量類型、上限等等,而且每組輸入都可以獨立設定,非常體貼。
Boulder 器材出名力量強橫、輸出強勁,能量與動態不遜於 PA 系統,而聲音質素卻是一流 Hi Fi 級數。就算是個子細小的 812,力量都同樣優秀,前級部分最大輸出為 14Vrms、最大增益有 19.4dB。812 的音量細分為 100 級,可以非常細緻地調校音量。此外,812 與之前試聽 866、1110 和 1160 前後級一樣,力量是傳統 Boulder 級別,密度與雄渾程度非常出色,不過在「柔」的方面,比以前走得更盡,亦即是剛柔兩極都撐得更闊。
兩全其美
我們準備了兩個舞台給 812,第一個是大試音室,配上 soulution 311 後級、B&W 801 D4 揚聲器、Analysis Plus Power Oval 2 MK2 電源線(812)、inakustik Referenz Power Station AC-4500 電源處理器(812 在此取電)、Clarus Crimson High Current 電源線(後級)、inakustik NF-1204 AIR XLR 訊號線、inakustik LS-1204 AIR 喇叭線。全程經 Qobuz 播放音樂。
在此配搭與空間內,812 帶動後級的能力實在優異,不但聲音密度高,比起很多很多擁有巨大供電線路的前級都要好力,而且動態表現完全不負 Boulder 之名,力量隨傳隨到,動態起得快,又收得俐落。
正如方才所言,新世代 Boulder 於剛柔兩極都去得盡,令它們可以重播到更複雜、對比更細緻的音樂演奏,感情亦更加細膩。
而且,這種細緻對比,在大空間內都非常清晰。用法國鋼琴家 Alexandre Tharaud 的獨奏專輯去驗證 812 的個性。這位鋼琴家觸鍵力度細緻,追求在鋼琴上奏出如歌的連音效果,一定程序淡化了機械感與硬朗。器材要有能力把這種演奏播出來,但不能令鋼琴變得柔弱,畢竟這種樂器就是巨大、厚重、琴槌擊打金屬弦發聲、擁有巨大共鳴箱。有級數的器材,就不應只得個中間點,需要兩全其美。
812 就是這種級數的器材,而且聲音中性,音色鮮明但不會誇張,細緻多於鮮艷。播放同一位鋼琴家多張專輯,不同鋼琴、不同錄音場地的變化非常明顯,即是 812 不只是中性,亦十分敏銳。
它的控制力、音場還原能力,從一件樂器去到大樂團,甚至搖滾演唱會這種定位是後製得來的專輯,都同樣出色。那種活力,無論甚麼音樂類型,都同樣聽得到,令音樂變得動聽。可以說,今時今日的 Boulder,無論在錄音還原能力還是寬容度,都更勝從前,這就是進步。和一眾中性器材、線材合作,聲音沒有半點乏味,不用偏色,也無需調味,只是重現音樂真味,已經極為吸引。
試音過程中,亦使用過 Antipodes Audio K50 作為 ROON Core,聲音當然勝過只用 812 去串流,只是考慮到後者的身價,每個項目都同樣出色,所以再添新訊源這個選項,可以放得較後。
可大可小
812 第二個舞台是細試音室,配上 PSI Audio A14-Ms 主動式書架揚聲器,今次是近場聆聽,這種距離與桌面音樂玩法差不多。
說實話,如此簡單的聆聽方式,812 帶來比大空間更大的感動。812 既可以在大空間內舒展巨大能量、動態和密度,換成細空間,亦不覺任何縛手縛腳。聽回之前在大房播放的那些專輯,一切都合比例地縮細,不會令空間超載,也沒有半點擠迫,聽得很舒暢。
而這種聆聽方式,是年輕一輩的主流發燒入門情況,能夠在有限條件內,依然提供到這種級別的聲音質素,最重要是令人聽得投入,Boulder 這一着棋實在高明。簡單地得到出色音樂享受,感覺很單純,卻很美滿。
之前提到,812 在各方面都有出色寬容度,來到耳擴部分亦一樣。利用 4.4mm TRRRS 連接 Sennheiser HD 812,當然沒有任何問題,而且無需用到高增益,表現經已頗為全面。
但驚喜是利用 3.5mm TRS 接上 Fender Ten5 CM。這款耳機不是很受得力,然而 812 在同一增益下,既可以將 Sennheiser HD 812 推得好,又不會令 Fender Ten5 CM 出現超載,更沒有明顯底噪,亦不會令耳機在極限邊緣遊走。這種寬容度好得出奇!
無論針對哪個市場、為哪些人的享樂習慣而設計也好,亦無損 812 的優秀。812 是一款出色的串流、解碼、耳擴,前級更是非常驚喜,就算你只想要其中一項功能,812 都有能力挑戰同價位的單一功能器材。
總代理:Grand Asia Hifi Ltd.
零售價:HK$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