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對於影音行業來說是一個關係密切但神秘的地方。密切,是因為不少數碼音頻產品、線材以至單元於當地生產;神秘,只因極少歐美品牌願意透露有多少元件、產品來自台灣。ProAC 與 Musical Fidelity 是少數例外,前者用上台灣的鋁帶單元,後者在全面回歸英國生產之前,部分數碼產品於台灣生產。
台灣在技術方面早有口碑,只要配合品味與懂得創建品牌的老闆,理應可以在國際市場大展拳腳。線材品牌 ASEN 是「潛力股」,老闆是 周于聖 先生是工程師兼偏執狂,為保證品質與耐用度,往往不願選用市場上各種現成組件,反而自己開模製造耳機線分線位、線材與插頭的一體成形部分等等,成本自然比向外採購高一截,為的是確保產品質素。
走出動鐵固有個性
這家擁有線材生產線的品牌,於今年推出四款 CM 耳機,分別是AE-M3(3 路分音、3 動鐵)、AE-M4(3 路分音、4 動鐵)、AE-M6(3 路分音、6 動鐵),以及 AE-M8(4 路分音、8 動鐵)。詳細技術資料請參閱本文下半部分的開發者訪問,現在首先送上 AE-M8 的聲音表現。
早於去年年中,曾經聽過仍在研發當中的 AE-M4,以 Acoustic Research AR-M20 直推,聲音飽滿、高密度、綿密的聲音畫面、高音向上延伸理想等較少在動鐵耳機聽到的特質,它都一一具備,而且非常易推,不需要動用 AR-M20,就算以 LG V10 手提電話推動亦有出色效果。
作為旗艦型號,AE-M8 把這些優點進一步提升,亦能夠承受更大功率,更易配搭訊源,由驅動力較低的手提電話,以至力量較雄渾的 HIFiMAN HM901s(IEM 卡),同樣有出色表現。
無縫、無間隙的音樂空間
方才提到,AE-M8 本身寬鬆大度,亦見易推,不過要令它發揮真正實力,只有推力的話卻不成,需要能收能放、控制力出色的 DAP。廠方在產品開發時所用的 Astell & Kern DAP,個性正好就是着重控制力、低音線條的。這回用上力量、控制力更強的 HIFiMAN HM901s(配 IEM 卡),音效就更加強勁,卻又不見過態,依然保有不俗從容感。
AE-M8 部分單元比市場常見的動鐵單元為大,故此聲音能量、密度與厚度勝過不少動鐵耳機。而且全頻連貫,有着多路分音的開揚空間感以及分離度,卻沒有強調間距、拆解式分離感,從頻響至空間感同樣連貫、沒有縫隙。
營造近似傳統音響的聽感
部分動鐵耳機容易播得尖細的小提琴,AE-M8 依然健康飽滿,高音明亮而平順,琴弦與琴腔沒有分拆成兩部分。平順的不只是中、高音,而是整個頻段,AE-M 系列的主要市場是民用,沒有「舞台鑑聽」這個包袱,所以無需遷就歌手或是不同樂手而設定頻率響應。因此以 AE-M8 重播以人聲為主的音樂時,人聲不會走前,與音樂保持平衡。
設計師在產品研發時收集廣泛意見,由古典、流行聽到動漫歌曲,同時向喜歡不同音樂的朋友收集意見,因此 AE-M8 不是走極端路線,而是追求理想的平均分數,重播各種音樂類型同樣表現不俗。
傳統兩聲道系統,亦為設計師其中一個重要參考,故此這款耳機着重全頻連貫以及飽滿感,可說是理所當然。
取動鐵、動圈之長
來個簡單總結,AE-M8 既有大口徑動圈單元的連貫與能量,又有多路分音、多動鐵單元的分離度。不用圈鐵混合,亦可做到類似兩者結合的效果,又無需冒着兩種不同類型單元銜接不良的風險。
非正式統計,不少傳統音響玩家選購入耳式耳機,不約而同喜歡動圈單元,認為那種相對飽滿、連貫、從容的聲音,比較接近揚聲器的聽感。假如你也是兩聲道發燒友,或是動圈耳機愛好者,那麼 ASEN AE-M8 也許是少數可以吸引你的動鐵耳機。
訪問 ASEN 老闆兼總設計師 周于聖先生
早於去年聽到 AE-M4 原型機時,已經被它的易推、頻寬出色與寬鬆感所吸引,事隔數月,AE-M 一共四個型號終於面世,demo 亦已送抵旺角星際城市 DMA,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可以到旺角聽聽這套台灣設計、製造的 CM 耳機系列。
從實際需要出發
作為線材廠家,ASEN 早已推出過一款名為 AE77 的入耳式耳機,定位於入門至中階市場,AE-M 雖然不是他們首次「跨界」,但進軍 CM 耳機與高階市場,這是第一步。「初衷嘛……因為我也是聽兩聲道大喇叭出身,晚上要聽音響的話,其實很難……」令周先生動起開發耳機的理由,對香港影音愛好者來說一定不會陌生。
「用大型頭戴式耳機的話,要帶着它到處走也不甚方便,所以就開始尋找一些小耳機,結果就買下了不少耳機,包括 Shure SE846、Astell&Kern AK T8iE 等等。但是聽起來還是不太對味,所以兩年前我就開始研究耳機設計,然後在去年推出了 ASEN AE77 入耳式耳機。AE77 售價便宜(1,680 新台幣),在同價位之內基本上無敵。」
向世界取經
接下來,周先生就開始設計更高級的型號,目標還是入耳式耳機,「動圈有它的限制,就是分離度不佳,後來看到手上的 Shure SE846,我就想:『我也可以做設計多動鐵單元耳機嗎?』然後我就聽了很多不同品牌的入耳式耳機,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聲音,那不如我也造出自己的聲音吧。
「我自認,自己對聲音的品味應該不差,加上多年來從線材設計累積下來的調音技術,那就開始設計 CM 耳機吧。想要找耳機設計的資料,原來並不容易,我就直接跑到不同國家找資料、找材料,也許了解耳機設計的人本來就不多,所以沒多少人可以請教。
「當然,我還是找到了一些供應商,例如我找到了德國 EGGER,AE-M 系列的外殼原料就是由他們在德國生產。洽談過程雖然複雜,不過我們就成為了 EGGRE 的台灣唯一經銷商。
「動鐵單元供應商並不多,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家,我們也是向他們採購,但部分單元是特別訂造的,聲音有別於市場上其他同類單元。接下來又採購了兩台電聲測試設備。就這樣一邊設計、一邊找材料,在沒有人指教的情況下自己慢慢摸索,單單是找材料就花了半年時間!還好,最後終於完成了 AE-M 系列。」
真正從零開始
「以前有一位同事是精於電子線路,而我是工程師出身的,做硬件設計,而對電子相關的問題例如分音設計,我就向他請教。他說了好一堆理論,我當然不是完整聽懂,可是也明白了要如何去做,以他說的方法為基礎,自己去研究、嘗試。
「一開始就算知道如何去分頻,卻不了解要把分頻點定在哪裏……這下子就花了幾個月,每天工作十六個小時,找到了自己的辦法。有了這套公式,我就開始做多單元的配套測試。最初試做的就是你聽到那個四單元耳機,自己嘗試安裝、調聲、令頻率響應變得平直等等。
「如果做不好那款四單元耳機的話,我會放棄整個計劃,還好最後成果不俗,我就繼續這個研究。四單元之後,就直接挑戰八單元,而且是四路分音,因為我想要開發一個耳機系列,那麼就先挑戰目標裏面最難的八單元設計。」
單元多少與聲音表現的關係
「設計過程中還發現了一件事,就是不應該堅持多單元就是好,單元多少應該用單元容積去計算。例如用上一顆較大型的低音單元,再配上中、高音單元各一枚,這樣的三路三單元耳機已經很不錯。可是有部分品牌故意選擇兩枚體積較細的低音,不用一枚較大的低音……」
「也許是商業考慮吧,多一枚單元多一個賣點。」
「可能吧,反正我們是小公司,說出來也沒甚麼影響力。(笑)」
「把兩枚單元並聯來降低阻抗,會不會也是他們的考慮因素?」
「我覺得不太有用,並聯單元用來補充頻段量感比較有用,降阻抗用分音器設計去做就可以了。不要把設計揚聲器的理論直接用在耳機之上,尤其是動鐵。」
「好了,那麼動圈單元對耳機外殼設計的要求,會否比動鐵為高?」
「圈、鐵當然有差別!說到這個,我想說一下 AE-M 系列的外殼,當完成單元與分音的安裝之後,外殼裏面會灌入特殊材料,從而變成實芯,這樣聲音會更加穩定,耳機也更耐用。不像部分 CM 耳機的動鐵單元設有呼吸孔,應該留些空間給它們,只能用膠水黏好,這種做法不低有機會聽到空殼共鳴,也承受不了撞擊。」
以音響為師
「導管也有學問,直徑太粗的話,聲音就會模糊;太窄的話,聲音會變得不耐聽。我是報廢了很多材料,才找到現在這種設計。曾經有人跟我說,播放交響樂時,每當各聲部齊奏的時候,沒有一款小耳機可以播得好,現在我想 AE-M8 應該可以把這種場面播得不錯。
「我每次調整過耳機之後,都會去聽音響,比較一下當中差別,看看會不會太難聽。我是添置了電聲測試設備,但是實際聽感還是最重要,所以那些設備只用來測試耳機是否正常而已。」
升級線快將面世
「為了這個 CM 耳機系列,我們還弄了一個實驗室出來。部分單元是特別訂製的,比公版的要大。耳機線的 2pin 插座也不是公版,是我們自己開模製造的。耳機線也是自己做的,以純銅和鍍銀銅作導體。
「接下來將要推出升級線,專門為 AE-M 系列的開發,用我們最新的八芯螺旋絞繞編纖,看起來似 DNA 形狀,這樣可以令線芯間隙控制得更準確。這種編纖法也許還沒有人用過吧。
「線芯由我們在台灣的秘密合作廠家生產,當中涉及一些巨型設備。只有他們才願意給我們一直反覆測試不同導體與製作方法。
「耳機線不是愈粗愈好,過於粗壯,聲音也只會變得粗糙,最後變成像卡拉 OK 那種聲音。另外,屏蔽規格不能太高,不然會令耳機線變成天線,把空氣中其他電波都吸收過來。耳機線設計有一個重點,就是與耳機要做好阻抗匹配,而 AE-M 系列的耳機線,無論是現在跟機的還是升級線,都經過了仔細匹配。」
周先生除了是 ASEN 老闆兼產品開發者,也是 AE-M 系列耳機高階產號的生產者,也許是職人的堅持,不願將研發成果假手於人。
產品查詢:3971 0242(旺角 D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