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頌 – 譚盾指揮里昂國家管弦樂團和國際合唱學院合唱團

Decca 4854221 (2CD)

2019 年錄音  100’00”

喜歡大型合唱交響樂的人或者對譚盾的《慈悲頌》有點印象,該作在 2018 年的新視野藝術節在香港完成首演,我是當時的坐上客,記憶猶新。《慈悲頌》絕對是譚盾極具野心之作,他花了很多時間,往返敦煌數十趟,鑽研莫高窟壁畫,又走訪世界各地,閱讀散落不同地方的敦煌音樂手稿,最後創作出一個共六幕的作品。

《慈悲頌》特別的地方在於「中西合璧」,譚盾採用西洋音樂的受難曲(Passion)的形式來講述敦煌故事,這是他繼《水之受難曲》(2000)後再次創作受難曲,而且這種體裁本身是用來訴說耶穌受難的故事,《慈悲頌》則講述了割肉餵鷹等故事,並以佛陀頓悟,進入涅槃結束,理念上互相呼應。

《慈悲頌》主要採用西洋音樂的編製,即使用西方管弦樂團、合唱團,男中音、女高音、女中音和男高音,同時有極具特色的原生態歌手、古代奚琴和反彈琵琶樂舞,特別是後者,譚盾千辛萬苦找到古典舞系出身的陳奕寧,還原敦煌「飛天」的形象,也為作品加入視覺效果——可惜無法從錄音中欣賞。

雖然是以敦煌為靈感,《慈悲頌》的音樂語言是西方為主,部分章節甚至有德布西的影子。作為奧斯卡得獎配樂家,譚盾的營造氣氛的能力非常強,例如第一幕開始,小王子正在追逐鳥兒,譚盾自然用上輕快的音樂,又利用滑音表達小鳥高低飛翔的情景,咒神出場時,譚盾配以四個頌缽伴和,增添其神聖。另外不得不讚合唱團,國語咬字清晰,不用看歌詞也聽得明白。

《慈悲頌》是譚盾加盟 Decca 後首張實體專輯,值得注意是該錄音其實在內地發行過,這次通過 Decca 發行,是要在國際上流通;而小冊子只有英文與簡體字,明顯是要照顧大陸的樂迷,所以這次合作既讓譚盾進一入打入歐美市場,亦為 Decca 開發大陸市場,一舉兩得。 ﹝雙燕﹞

《Hi Fi Review》音樂版

《Hi Fi音響》的音樂版,是華文傳媒的翹楚;這話不是自稱自讚,而是早有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