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 Sound 全新 D 系 – 掛牆式揚聲器慳位大能量!

未為 D 系開聲前,還未敢肯定 D 系的大能量是否能滿足筆者的要求!還真的小覷了 M&K 的堅持,僅 95mm 厚的箱體,聲底特質與我們的參考級 M&K S300 可謂一致,能量感,不算被 S300 明顯拋離,而且聲道與聲道之間流暢連貫感與密度感,針對一眾兩聲道與家庭影院分家、針對一眾既用電視機兼會用投影機觀賞電影 / 劇集、針對一眾追求小巧大能量又不佔空間的發燒友,M&K 全新推出的 D 系,值得一眾有頗高要求而又同時追求隱形多聲道的發燒友關注!

M&K 自 70 年代起,其揚聲器已經成為錄音室/製作室挑選的鑑聽式揚聲器,其三顆高音單元、Phase-Focus 的設計,更成為不少荷里活大片製作時所用的鑑聽揚聲器。本社自 90 年代尾至今,已經選用了 M&K S-150 作為參考級系統,然後,升級選用 S-300,除了瞬變速度高、準確、分析力強之外,高音表現越來越順滑,聽感去硬走惡,低音的能量也越來越強!

密封式

氣墊式,或稱密封式聲箱設計,是 M&K 的一大特色。筆者過去廿年,測試過不同類型的影音揚聲器,有低音反射、有號角式、有迷宮式,至今,M&K 的絕對優勢,仍然是高速瞬變。針對影音效果,由於瞬變速度極高,電影音效追求的衝擊力,包括聲音的能量、強度、反應、微動態表現有獨特的優勢。另一方面,是聲音的密度感一直演進,藉著聲箱板的厚度和密度提升、改良了單元應用物料或加上塗層,還有改良分音器,令 M&K 的全頻表現更加均勻,銜接力更加流暢,聲音質感也更加豐厚。筆者當然也曾經測試過其他品牌的密封式揚聲器,不少設計把重點聚焦於中低頻的爆發力,有的高音相對暗淡,有的甚至有模糊感,故此,M&K 無疑有出類拔萃不是浪得虛名!

以小變應萬變

或者,發燒友曾經認為 M&K 的設計很沉悶,總是那個方形、非常沉重的聲箱。若然一直有留意 M&K 的動態,其實 M&K 在過去廿多年中,亦曾經進行過不少改變,例如在啞黑色以外,提供了啞白色設計,務求揚聲器的外飾不會反射投影機或電視機的光線;推出頂級三顆高音+兩個低音的 S 系列與 S 系簡約版 MP 系列;有書架式的 LCR 系列;有為配合薄屏電視機而推出的長條形掛牆式的 M 系列。不過,筆者聽勻了 M&K 所有系列,廿年來每一代的改變,可以肯定地說,除 S 與 MP 兩個系列以外,最能燃起筆者滿腔熱血的,要數今次推出的 D 系列!

黑 / 白 / 銀

視覺上,D 系近方形的長方形聲箱,看起來比長條形的聲箱好看,黑/白兩色,無論你是作全黑影音房佈置,又或一般全白色居室佈置,亦更容易隱形於空間之中。追求更特別的視覺效果,D 系還新增了銀色箱體的選擇,是 M&K 一次新突破!

較大的低音單元

首先大家理解單元口徑是一吋長、一吋強的鐵律,亦會明白多個細口徑低音單元儘管可以營造出同樣的低頻量與低頻響應能力,卻無法播出較大口徑低音單元的低音準確度,這也是發燒友為何特別喜歡大單元的原因。M&K 開發 D 系時,明顯就是平衡了各項要求,不再以 M 系多個 4 吋口徑單元的法則,而改用兩路兩單元設計。音響的基礎就是物理,本社創辦人雷明先生在「Hi Fi 基礎談(九):自然規律,永恆不變」一文中便提及到,「書架式喇叭或者可以準確重播吐巴管(低音號)的低音,但就一定不可能準確重播出大鼓的低音」,同理,細單元是小量空氣作長距離移動,大單元是大量空氣作短距離移動,低音的形態並不相同,要更容易理解的話,較大單元的從容感,必然比較小單元吸引。當然,D 系的 D85 用一個 5.25 吋口徑低音單元,D95 則選用 6.5 吋口徑單元。可以肯定的,我喜歡 D95 的中低音多於 M 系列,無疑,筆者是在進入兩聲道音響世界後,才更注重低音口徑重現低頻在質素與形態上的表現。另一方面,D 系結實的聲箱,無疑在音準方面沒有被頂級 S 系明顯拋離!

D 系的兩款揚聲器同樣採用1.1吋加上塗層的絲膜高音單元,廠方強調,高音的壓縮感低,兩款揚聲器同樣採用 M&K 招牌的 phase-focused 相位對焦技術,分頻點為 1.6kHz。D85 的頻應範圍為 95Hz-20kHz (普通房間+/-3dB),D95 的頻應範圍為 90Hz-20kHz(普通房間+/-3dB)。D85 靈敏度為 89dB,D95 為 91dB,要好好驅動它們並不困難;當然,空間越大,控制力要求也越高,即對AV擴音機的要求越高。在本社150呎試音房,甫開聲,若然我還未有環繞聲系統的話,我會認可 D 系入屋,除了因為它們的體積不大,對兩聲道表現的影響也不大,同時它們的表現靠近S系的要求,還有,它們的性價比其實比 M 系與 LCR 系列更高!

匹配 V12 超低音

今次測試,前、中置用三個 D95,兩對環繞聲用 D85,頭頂聲道用 Procella P5。匹配超低音用廠方建議的 V 系,我用 V12。順帶一提,V 系提供應用程式 (app) 下載使用,可以設定分頻、相位、延遲,設定自動 EQ 或手動 EQ,調校上更加方便。當然,我不會反對你選用 X 系超低音,與 X 系較內斂而層次豐富的低頻個性不同,V 系的低頻比較激情勇猛,而且售價無疑比較化算!訊源用 Pioneer UDP-LX800,AV 擴音機用Denon AVC-X8500H。

開聲,仍然用《Dolby Atmos 2016 試碟》。可以說,五段 Dolby 短片中,令我感到特別驚喜的,是鳥兒 360 度圍著皇帝位飛時,鳥兒不僅畫出一個相當接近完美的圓圈,還有鳥兒的體形、拍翼的質感與動感非常一致,每個聲道之間的連接效果相當高。另一方面,聲音立體深度、高度、3D 定位、聲音形態、聲音能量在聆聽空間移動時,一體感受完整,全景聲享受度非常高,同時,聲音的質感佳,有良好的密度與飽滿度,不曾認為它表現出瑕疵!接著是《珠峰浩劫》、《權力遊戲》、《Mad Max》、《Unbroken》等選段,暴風雪的大能量、聲音定位感、音場有大規模感、音像能滿足 100 吋 16:9 畫面的要求,配電視畫面自然綽綽有餘!筆者估計,針對香港大部分百多二百呎客廳的空間,D 系不僅在佔用空間與視覺上不會令你頭痛(亦不會因為其體積而不獲批文),而其體積所能重播的聲音表現,肯定充滿驚喜!

D 系的全頻平衡與分析力最貼近 S300 系列,《魔比煞》不是一款容易播出效果的 4K UHD,不夠分析力、不夠速度的揚聲器或處理器材,會把頭、尾兩段蝙蝠蜂擁撲出群起而飛的效果播得模糊,甚至連場面規模感也播不出。D 系列不僅聽到一隻隻拍翼有力的大蝙蝠有力量、有一定的體形,那種群起而攻的聲音規模感也播出強烈的密度、複雜而豐富的弱音動態與音場規模感,有想用手撥開蝙蝠的動感,更有效為 100 吋 16:9 畫面的觀能向外延伸,空氣感充裕寬敞,音場立體感清晰透明!

《Top Gun:Maverick》4K UHD 在 V12 的大能量加持下,由 Chapter 12 一直播至安全歸航,由 F18 至 F14,戰機高能量的聲音動感強烈包圍著整個空間,當團隊完成轟炸目標,向天空直衝而觸動對方防禦系統後,飛彈、閃光彈、子彈、戰機在空中亂戰的聲音效果,D 系播得豐富又不紊亂,方向感良好,不同飛行物的不同速度與質感與能量下,更容易讓觀眾輕易搞清楚混戰中每一鏡的狀態,而不是亂成一團。F18、F14 與直升機的聲音能量動感截然不同,弱音細節豐富兼有良好的質感,一看再看,亦不減刺激緊張的享受;最後,Maverick 近距離與航空母艦控制室擦身而過的聲音能量動感,聲音速度與能量,同樣聽得十分過癮!

重溫兩張筆者熟識的 4K UHD,《007:No Time To Die》Chapter 3,007 拜祭首集女友時,聲音的爆破動力竟然又嚇我一跳,不僅爆炸動感能量十足,再嚇我一次,還有碎石四飛的細節非常豐富,不作 AB 比,實在不覺得表現明顯遜於 S300 (當然,中低頻動能與能量並不相同)。接著子彈橫飛擊中石牆的聲音動感與方向感強烈,沒有讓我覺得是由一套聲箱扁薄、單元口徑不算大的掛牆式揚聲器所表現的音場立體感、子彈速度與質感,還有聲音準頭。魔鬼黨手下掉出假眼球的聲音質感不輕不薄,物料質感強烈,令滿足感強烈!飛車飄移的車軚響聲清爽纖細,與環境之間的回響效果表現自然。廣場中,子彈連珠炮發狂擊特強防彈玻璃的聲音速度、動感、強度的能量、遠近撞擊力表達得有動力兼勁度,打中防彈玻璃的動感真爽,再由大口徑槍械一聲聲狂擊車窗的聲音能量飽滿度強!

再播《挑戰者 1 號》Chapter 2,不同體形的賽車質感、能量、撞擊與引擎動感的明顯分別,足證 D 系分析力十足,甚至是火車出軌的聲音效果,聲音的能量動感、質感、細節動態到強烈的動態對比豐富;大鐵球擊下、暴龍與 King Kong 的聲音能量與動感強烈,體形動感與質量截然不同,還有街頭豐富的細節聲音,令我對 D 系列的表現另眼相看!

撇除 S 系,筆者認為 M&K 的產品線中,最吸引我的是這套全新的 D 系掛牆式系統,而 D 系的聲音表現,亦明顯比 M 系和 LCR 系列更貼近 S 系的表現!值得一提,D 系再改良了掛牆設計,兩個鎖匙掛孔取代從前複雜的掛牆配件,掛牆裝置簡單得多,亦可作垂直或水平掛放,入屋指數高企!

代理:米樂影音有限公司
D85 定價:HK$9,300/一隻
D95 定價:HK$12,200/一隻

珍納

有說,喜歡電影的人,是喜歡逃避現實的人.......有靚畫面,有靚聲音,藉好音樂逃避現實,不亦樂乎!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