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很重要

有位主筆幫我寫張學友與香港管弦樂團的《愛與交響曲》,搜索資料時,發現「新浪網」將這次合作描述為「香港管弦樂團走私營化後的第一場」。主筆狐疑,求證於我。我說,上網查一查香港管弦樂團的歷史,便會看到樂團於何年「職業化」;謠言不攻自破。原來,該資料更稱學友與港樂是樂團首次跟流行歌星開這形式的普及音樂會。又錯。第一次應是關正傑。在 Michael 與 Jacky 之間,尚有多位。

網上錯資訊、流料太多。俗語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網上流傳的東西的準確度,比起書本…….唉,相差太遠。

你在《維基百科》找到的香港鑽石唱片的資料也是錯得很。環球唱片出版的「鑽石」套裝 CD 那本小書記載的,就「堅過石堅」。

該主筆概嘆:「又再一次證明為何要 keep 實體。」 我說:「但那個作者犯不著去修改『維基百科』 – 那對他沒有益處!人家是收酬金做事的有料之士。」《維基百科》沒有「責任編輯」把關,人人皆可以(無償)編改之! 正確的資料往往是要用錢買的啊。時下許多人東抄西抄堆砌成一篇「著作」,他們懶得去查核網上資料正確與否,覺得既然有三幾條的說法相同,便「應該」是沒有錯的。殊不知 C 抄 B、B 抄 A 的情況彼彼皆是。辨別資料的正確性,確需具備一定的「既有知識」;那不是人人有的。於是,以訛傳訛便難免了。文|劉志剛

《Hi Fi Review》音樂版

《Hi Fi音響》的音樂版,是華文傳媒的翹楚;這話不是自稱自讚,而是早有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