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Klipsch Cornwall III 探索 4.0 影院的可行性!

不用質疑,4.0 聲道絕對是一回政治不正確的設定,事關電影軟件製作的確是包含了中置聲道及 LFE 聲道,若然閣務必追求刺激過癮埋身入肉的聲效,可以直接 bypass 這篇文章。這次實驗,目標是一眾以聽音樂為主兼喜歡看戲的發燒友,特別針對鍾情戲院人聲及包圍感的讀者。

說起號角,香港人第一時間會想起 JBL,對 Klipsch 其實相對陌生,湊巧,Klipsch 與 JBL 其實同樣成立於 1946 年,同樣以設計高效率的號角揚聲器聞名於世,據聞,創辦人 Paul Klipsch 特別喜歡聽鋼琴演奏。今天,兩個品牌仍然強調以創辦人對好聲音的理念延續及改良聲音表現,然而聲音表現各自不同,Klipsch 帶著一份柔,音樂感比較強,JBL Project Array 則保持剛與猛。Klipsch 最近積極復刻 Heritage 系列,把經過改良的單元及技術放進品牌經典的聲箱之中。上月,由 George Fung 為大家分享 Cornwall III 70 周年版的音樂表現,五月「香港影音博覽暨流動音響展」的《Hi Fi 音響》房中,Cornwall III 將與大家見面。

歷史延伸

The Conrwall 早於 1959 年推出,Cornwall II 的原版其實早於 1963 年推出,80 年代初再推出另一款 Cornwall II 並於 1990 年停產。相隔三十載,Cornwall III 終於再度面世,設計當然有不少改動。1 吋鈦膜壓縮高音單元 K-107-TI 與 1.75 吋鈦盆壓縮中音單元 K-53-TI,15 吋低音單元 K-33-E 採用混合紙盆物料。號角技術、分音器與從前當然也並不相同。Cornwall III 的頻應範圍由 34Hz-20kHz (±4dB),靈敏度達 102dB@2.83V/1m,持續最高音壓輸出高達 119dB。設計上,確實不容易為 Cornwall III 找到一款適合的中置聲道,除非閣下有朋友與你一同多購一對 Cornwall III,機會率頗低吧!與其削足就履找一款不能匹配的中置喇叭,倒不如在藍光機及環繞聲前級中將中置聲道設定為 None,將中置聲道的訊號分發至一對 Cornwall III。

顧名思義,Cornwall 是讓玩家把揚聲器放近牆壁或牆角(廠方也強烈建議),不過如此玩法似乎不大適用於本社試音房,筆者也不貪求過量低頻,還是喜歡把一對 Cornwall III 拉出來,讓高中低頻有更美好的均勻感與平衡力。Toe-in,也是為了讓Cornwall III呈現出比影院較好的結像。若然要人聲升高更加貼幕,可以在 Cornwall III 前端墊上釘腳,讓揚聲器 tilt up。為了令 4.0 聲道更加完整,筆者為環繞聲道配上一對全頻揚聲器,若然要筆者推薦,當然首選 Klipsch 的 Reference 系列,無論設計、售價也較輕易與 Cornwall III 炮製出完整的 4.0 全頻音場。

要 Cornwall III 播出水準,器材及配線不可忽略。Anthem 的硬朗分明與 Arcam 的溫厚和順之間,以後者與 Cornwall III 更加匹配,更能發揮這對經典型號的和諧與美感,或者說,明顯一拍即合。選擇線材也適合以開揚兼平衡度高為佳,Dignity Audio 平衡線與喇叭線、Burmester 電源線也是經過筆者多番匹配後找到的靚聲答案。後來,總編找到了本地膽機專門店 Sound Master 代理的 Hobby Lab 6N1 RCA 訊號線接前後級,亦是能匹配 Cornwall III 的理想答案。

不隨波逐流

21 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我們發覺市場上的揚聲器設計的音色有越來越接近的趨勢,講求高速、分明的線條輪廓、非常突出的聲音輪廓、出色的層次展現,只是調音味道上各有不同,追求音效、Hi Fi 的特性主導了市場。Cornwall III 一開聲,聽感截然不同,聲音質地厚肉有微溫,質感強、密度高、味道濃郁、速度不飆,氣質上有一種經典的情懷,不過整體發揮,又具備今天喇叭設計追求的幼細仔細、順滑流暢與強而有氣勢的抽擊力,至於 15 吋低音鼓起的動力,更是新一代揚聲器設計鮮能做到的動感,而其直接的聲音表現,又是號角喇叭的專屬效果。難得是 Cornwall III 的號角高、中音未曾讓我覺得出現絲毫飆、惡、烈、響、硬、狠、搶耳等等負面感覺,擺好位後,它們所呈現的三維立體感有不俗的深度與立體層次,樂器位置清清楚楚,唯一與今天普遍的 Hi Fi 感不同,是它們不會刻意去強調聲音的線條銳利感與針點式結像,不會叫你把精神轉移到聆聽音效上,而是全心全意去讓我享受音樂美。

重播電影音效,對超級影院迷來說,確實有點柔潤與斯文,與追求刺激感的口味確實有點不同,不過,Cornwall III 仍然保留著戲院聲效的大部分感覺。在設定時,筆者發覺除了要在影音處理器關掉不必要的聲道,並把一對前置與一對環繞聲道設定為 Large 之外,還可以在播放機入手。啟動 OPPO 播放機 Audio Processing 設定中的 Dynamic Range Control 後,然後再關掉 Speaker Configuration 中的中置聲道、後環繞聲道和超低音聲道之後,即使訊號是由 HDMI 輸出 bitstream,聲音的清晰度確實稍有提升。

戲院感

什麼是戲院感?筆者認為是高密度兼豐厚的人聲、大能量大大件的音像體積、前傾的音場、口形較大、寬闊的包圍感、擴散角度闊、聲音滑中有種粗獷。Cornwall III 齊備了以上的條件,除了粗獷這一環。有左右聲道各一隻 15 吋單元壓場,Cornwall III 炮製出寬闊有規模的音場,只要兩對全頻揚聲器擺好位,整個音場足以緊緊包圍著 400 呎房間,無論是《太空潛航者》中隕石卡在太空船內股起的壯烈力量、《星際啟示錄》中的沙塵暴、《珠峰浩劫》的高山雪暴,也表達出寬闊的規模感!可以肯定,Cornwall III 的音場夠闊夠高,太空船從頭頂飛過的力量、能量與飛船體積足夠滿足本社四百呎房間,下雨、泥沙能營造出從頭上灑下來的動感,風聲前後來襲的效果聲能量強、音場闊度好。同一段 Dolby Atmos 試碟「Amaze」鳥兒 360 飛行,整個圓圈沒有明顯斷開的情況,音場的規模開揚廣闊,不比 5.1 聲道失色!

省略中置喇叭

這是不少家庭影院發燒友非常質疑的玩法,其實如此設定,也考究影音處理器將中置聲道分拆左右的能力與閣下針對揚聲器擺位的能力,只要 toe-in 角度不夠準,聲音確實難以找到吸引的結像魅力。不過擺好位後,筆者又未曾覺得 Cornwall III 不加中置喇叭有明顯的損失,極其量可以說它重播 Dolby 效果聲不夠鮮明,不過玩 4.0,也就不會刻意追求聲效的搶耳表現,而是追求入戲與戲院感!

其實Cornwall III 不用中置聲道的優點是人聲可以懸浮起來,人聲與中間音效不會黏著幕下的中置喇叭放送,效果更加貼幕,事關能真正甩箱的中置喇叭其實不多,除非閣下把中置喇叭放到幕後演出。

省略中置喇叭後,也比較容易感受到人聲與畫面的口形體積與發聲位置更加接近,左右前後的立體感不弱。至於 Cornwall III 藉著號角的高效率,令人聲中氣有噴出來的動感,再加上雙 15 吋低音墊底,聲音肉質豐厚有力,高密度兼直接送到耳朵的號角聲音充滿影院音效氣質,人聲有溫度有人情味,那份親和力與舒服感本來就是戲院聲的魅力所在。若然硬要與 Project Array 去比較,那麼 Cornwall III 其實沒有那份明確的人聲線條,聲音比較溫和,亦輕帶一份柔韌感,沒有烈性,是 Klipsch Cornwall III 的特質與優點。

低音的力量

與市場上大部分使用密封式設計超低音去營造的低頻效果並不相同,Cornwall III 的 15 吋低音單元其實是採用低音反射式設計,速度與下潛力其實沒有密封式超低音那般分明。不過,Cornwall III 追求的是低頻自然地向下延伸,論力量,沙塵暴、暴雪帶來的能量、氣勢、層次一點不遜於 5.1 家庭影院系統,而它們的低頻聲音沒有惡狠狠的效果,氣動感反而較強。《星際啟示錄》穿越蟲洞一幕,可聆聽的低音深度、顫動起船艙的力量與氣勢,其實已沒有明顯要另加超低音的要求。欣賞《太空潛航者》這類文戲為主,但聲音質感強烈的電影,Cornwall III 輕鬆令我感受到置身戲院的魅力!

要另加超低音喇叭嗎?若然針對聽音樂、追求入戲為主的樂迷與影迷,加超低音其實沒有實際上的必要性。筆者也嘗試過在實驗中加入一台 15 吋單元密封式超低音喇叭,低頻的確是有點緊緻,連帶人聲也緊實一點,光鮮一點。但如此設定,改變了 Cornwall III 的聲底,是一得,也是一失!若然要求更多、更深的低頻延伸,筆者認為最好尋找同屬低音反射式設計的超低音喇叭(氣孔設計或輻射式單元設計),15 吋口徑是基本要求,18 吋口徑才是閣下最值得入手的目標。

器材配搭:
訊源:OPPO BDP-105
電源線:Neo Black Mamba
HDMI 線:AudioQuest Diamond
環繞聲前級:Arcam AV860
電源線:Burmester
平衡線:Dignity Audio Bravo
兩聲道後級:Hegel H30
電源線:Burmester
喇叭線:Dignity Audio

總代理:昇和影音有限公司
定價:HK$77,000(Klipsch Cornwall III)

珍納

有說,喜歡電影的人,是喜歡逃避現實的人.......有靚畫面,有靚聲音,藉好音樂逃避現實,不亦樂乎!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