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bridge Audio 的音響故事始於 1968 年,來到 2018 年,意味着品牌迎接五十週年,新旗艦 Edge 系列成為最佳賀禮,回望品牌根源,向創辦人之一的 Gordon Edge 致敬,再展望下一個五十年。之前在不同場合聽過 Edge NQ 串流前級、Edge W 後級推動 B&W 803 D2,新旗艦的聲音的確超越 Cambridge Audio 以往產品,而且幅度頗大。因此,在試聽 Edge A 合併機前,還以為可以預計它有何等表現,結果是出乎意料,被它直接打臉!
進入正題前,需要奉勸各位兩句,不要再以眼代耳;然後,請忘記以往印象吧,Edge A 不但於音質方面帶來驚喜,個性亦明確有別於品牌舊有產品,尤其是可塑性。
挖空心思進行精品化
能夠昂首邁進五十週年的音響品牌其實不算多,能夠有此「歲數」,確實是一位老人家,只是觀其創造力,卻絲毫不覺遲暮。他們在 Edge 系列所花的心思,正好佐證品牌創造力。
Cambridge Audio 團隊花了大量心思,以求設計出三款產品,在不難負擔的價錢之內,在各方面的超出同級對手,尤其希望提供到有如精品一樣的體驗。因此,由內至外都非常用心,當你打開 Edge A 的包裝箱開始,已經感受得到。揭開紙箱頂蓋,映入眼簾的是一大塊黑色布質「內袋」,再拉開拉鏈掀起「布幕」,才得以看到 Edge A 真身,然而機頂一圈凹位,仍然放置矽膠帶作保護,廠方的謹慎,為開箱過程添上驚喜與貴氣。
高貴在於使用體驗
Edge A 的機殼需要遷就沉熱器,因此沒有 Edge NQ 那道刻有 Cambridge Audio 總部經緯度的黑線,不過前、後兩片鋁板經已誠意十足,要知道如此厚身的鋁板,要屈摺成如此形狀,就算放慢拖力速度,成功率亦不會太高,這種既費時又耗用額外材料的做法,為的只是在 Form follows function 前提下盡量把外形精緻化。
令外型維持對稱又簡潔,就必需要把過多的元素藏起來,所以 Edge A 的前、左、右、頂都看不見半口螺絲,需要用特別工具與方法開啟。
同軸旋鈕是另一設計重點,他們找來一位在一級方程式車隊效力的設計師朋友,設計出這款外型和手感同樣討好的同軸旋鈕,以切換輸入和調整音量。曾經有發燒友看到這個旋鈕的分解圖示,立即心生疑問,「一枚音量掣有需要這麼誇張嗎?」要知道,在使用體驗中,令你感受到那件事物是高貴、有品味的,通常來自各項細節,令你得到一系列抽象的感覺,例如轉動旋鈕的手感等等。假若忽略哪怕一項細節,又會一次過破壞先前辛苦建立的良好印象,細節是魔鬼,正是這個原因。對於不少只以成本、斤兩去衡量一切的人來說,也許永遠都不會理解這些抽象概念為何物。
解碼合併機
Edge A 不像 Edge NQ 那麼,設有演化自 StreamMagic 平台的網路串流功能, 不過功能仍稱得上豐富, 它設有 DAC, 亦有非同步 USB 輸入, 支援最高 PCM 32bit/384kHz、DSD256。機背可裝上藍牙天線,對應 aptX HD 編碼,能夠播放最高 PCM 24bit/48kHz。機背還有一個非常實用的 HDMI 介面,備有 ARC 功能,將原本由電視負責的聲音訊號交由 Edge A 去處理。
廠方強調Edge系列的訊號路徑非常之短,雖然 Edge A 未至於 Edge W 那般,在訊號路徑只有十四個元件,不過,新設計採用直流耦合替代傳統電容器,同樣達到減少傳輸失真之效。
調整偏壓以兼顧聲音與效能
Edge A 的功率放大部分工作模式稱為 Class XA, 蛻變自 Cambridge Audio 的拿手好戲 Class XD,以 Class AB 為基礎,將原本容易出現交越失真的位置,從正、負弦波銜接點,壓低至負弦波部分,以避開人耳較敏感的位置。
廠方指這項技術平衡了聲音表現和效率,熱量少於傳統功率放大,但依然有一定溫度,使用時需要留意散熱空間。
Cambridge Audio 多次強調,他們是第一家將環形變壓器應用在擴音機的廠家,那是誕生於 1968 年的 P40 合併機,亦即是品牌成立後第一款產品,因此,如何運用環牛,他們應有不少獨門心得。在 Edge A 的供電部分,可以找到不少心思,例如它用上一對環牛,下面那隻牛一百八十度反轉,再與上面那隻環牛堆疊起來,令它們互相抵銷對方的磁場,同時以金屬屏蔽罩擋下那些僅餘的磁漏,以及排除外來干擾從環牛入侵放大線路。而屏蔽罩頂部開出大量孔洞,方便散熱,亦有其他品牌曾經表示,牛罩上方不完全密封,可以令聲音更開揚云云,Cambridge Audio 的工程師也許有同一想法?(笑)
可塑性等於可玩性
Cambridge Audio Edge A 來到本刊大試音室,這裏擁有不少高質素器材與大量線材,在其他地方難以同時擁有這麼多材料可以配搭,那就襯此機會,試出這款合併機的極限,因此集中以 Accustic Arts 旗艦分體式 CD 機作為訊源,加上 B&W 802 D3 揚聲器,然後不時更換線材,從中對比出 Edge A 的真正實力與個性。
以最初大房的基本線材配搭開聲,播放《Schubert: String Quartets Nos. 13, 14 & 15》(Artemis Quartet),兩把小提琴起奏,馬上就感受到 Cambridge Audio 的招牌中高音,尖細、銳利、強調纖細線條、帶着銀色光華,營造出高清感。實際上,這算是一種峰值,能夠令中高音細節變得更清晰,例如琴弦,從而帶出一個明亮、光鮮、訊息量豐富的感覺。
這是 Cambridge Audio 的特色,亦有其好處,但假如你硬要把頻響稍為拉平,Edge A 比同廠舊有型號更輕易,即是個性較為「順得人」。只要換上一對 Audio Note ISIS XLR,就可以做到如此效果,連帶低音也變得更沉。Edge
A 音色較為清秀,用家可以利用中性的線材去保留其特色,亦可以因應預算,用上一對 Audio Note 訊號線,或是其他中、低音較厚暖的線材,去調整音色。TiGLON MS-DF12X XLR 理應有近似效果。有潛力才值得花時間
之前聽過 Edge NQ 加一對 Edge W,推動 B&W 803 D3,聲音帶點秀氣,低音表現恰到好處。現在換成 Edge A,而空間比之前更大,揚聲器也是大一級的 B&W 802 D3,還擔心力量有所欠缺,的確,單單採用中性線材的話,低音會有些微輕盈,聽鋼琴獨奏,例如 Alexandre Tharaud 的《Le Boeuf Sur Le Toit – Swinging Paris》,低音部分不夠沉穩,但只要在單一環節換上重心在中下盤的線材,情況馬上有改變,低音安穩得多,量感亦回來了。
現在,要填滿四百多呎空間都不成問題,而且聲音從容,沒有被催逼至極限的感覺,似乎還遊刃有餘。這就是潛力,加上個性並不固執,Edge A 的可塑性其實很高,不難調出自己喜歡的音色,比以往的 Cambridge Audio 器材都要容易。
Edge A 可以同時展現到木製樂器的溫暖、金屬弦線的光澤,又表現到空間反射回來的堂音,沒有偏在哪一個頻段或強調一種色彩。
這台合併機可鬆可緊,想得到銳利線條、鋼條型音像,或是寬鬆低音、自然擴散,都可以從線材入手,變化之大有點出乎預期。不變的是出色的音場闊度,以及高度。
此外,它還有另一種雙重性格,可以強調細節、放大弱音,方便檢視錄音中各種元素及質素;另可以調節成包容力強、會為質素平平的錄音加強厚度和動態對比,不會令難聽的更難聽。當然,亦有一項不變的地方,就是你仍可直接分辨出同一段錄音不同音軌的質素及拼貼痕跡,不會聽不出《La La Land》"Someone In The Crowd"中 Emma Stone 的收錄方式,有別其他歌手,只是不影響其動聽程度。
總代理:Cambridge Audio(Asia)Limited
零售價:HK$3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