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Marantz 傳奇人物 – 石渡健 Ken Ishiwata

一直以來,《初哥看天下》專訪了本地不少具有代表性的影音從業員,從每位受訪者的經歷着手,希望藉此描繪出業界的完整面貌。這套人物誌來到第三十一章,何總編首次帶讀者朋友跳出香港,找來他的老朋友,一位幾乎象徵了一整個品牌的活傳奇 – Ken Ishiwata(石渡健),這位 Marantz 代表人物,與我們分享他的音響之路。

 

▲石渡健先生與本刊總編何森先生(攝於 2015 年)

 

緣分伊始

石渡先生與何總編相識三十年,早已成為好友,朋友見面,二話不說就聊起 Marantz 兩款新產品,也就是石渡先生是次來港的目的,假座旺角國際影音,向香港影音傳媒講解新近推出的 SA-14S1 Special Edition CD/SACD Player、PM-14S1 Special Edition 合併式擴音機,配上 B&W 805 D3 揚聲器作示範。

這個話題在下文自有分說,只因這個欄目每一位受訪者,例必述說自己與音響結緣二三事,就算是石渡先生亦不能免俗。

「好吧,或許很多人都聽過這個故事了,」石渡先生如是說,「在我十歲之時,一個屬於單聲道的年代,這才是我與音響結緣之始。想當年那時候我不可能有錢去買音響,那便自己親自動手做一台真空管擴音機,這就是我第一台音響器材,其後我一直玩音樂,同時繼續嘗試製造自己的擴音機。」

 

▲Marantz 於2015 年推出的 SA-14S1 Special Edition CD/SACD Player(可對應 DSD 輸入)、PM-14S1 Special Edition 合併式擴音機

 

接下來的部分,是較廣為人知的故事,也就是石渡先生首次遇上 Marantz,「直至 1958 年,單聲道正過渡至立體聲,我是一位高中生。我父親有一位發燒友朋友,他的兒子正是我的同學,所以就有機會到他的家接觸人生第一套高級音響。之後在那個漂亮音響室發生的事,至今依然歷歷在目!

「那是 Marantz 7C 前級、McIntosh MC275 後級,揚聲器是三路揚聲器,高音、中音是號角單元,用來播放立體聲黑膠唱片,對我造成強大衝擊!這次經歷徹底改變我的音響觀,播放貝多芬交響曲時那個巨大音場、有如真實的樂團層次感,馬上把我震懾!再聽 Julie London,就如站在我跟前演唱,聲音非常性感!這次經歷至今仍然留在我腦海之中。」

 

▲Marantz CD880J CD 機

 

衝出日本

迷上高級音響之後,石渡先生往後升學亦與這項興趣有關,取得 International Radio Communication 方面的 Radio Operator 執照,更以一等榮譽畢業,進至成為一位工程師,這項課程其中一個重點就是英語能力,對他的人生做成巨大影響,「畢業之後,我同時收到 Sony 和 Pioneer 的邀請,因為他們需要英語流利的工程師,那時候的日本,同時精於這兩個範疇的人並不多。Sony 希望我加入他們的影像部門,Pioneer 是音響部向我招手,時為 1968。」

作為一位音響狂熱者,這個二選一的機會,其實只有一個可能性而已,「我接受 Pioneer 邀請,成為海外市場部經理,旋即被派駐瑞士工作,這是一種運氣。1970年,公司將我調往比利時,加入當時剛剛成立的 Pioneer 歐洲分部,然後穿梭歐洲各國去跑業務,從中學會不少語言,亦感受到不同文化,認識了很多新朋友,這段經歷實在太美妙了!」1973 年,石渡先生離開 Pioneer,加入一家德國公司,負責將 Sony 和 Pioneer 產品引入意大利。再過五年,即是 1978 年,那段在高中種下的緣分,終於在這個時候開花結果,因為他正式加入 Marantz。「事實上,我加入的是 Marantz 日本,不過工作地點卻是歐洲。」

邁向傳奇

「Marantz 這個品牌來自美國,由 Saul B. Marantz 於 1951 年在紐約成立,1964 年將品牌售予美國 Superscope。那是一家位於荷李活、與電影有關的公司,那時候他們和 Sony 結束合作關系,因此需要另一品牌去填補業務空缺,那便看上了 Marantz,也就是這家公司,將 Marantz 產品委託日本 Standard Radio 公司生產。以降低成本,1975 年,Standard Radio 易名為 Marantz Japan。當時的 Marantz 全線採用晶體管線路,當中不少設計,直接影響了不少品牌。1980年,Superscope 把 Marantz 品牌、分銷網絡及國際資產全數賣給荷蘭飛利浦公司。」

石渡先生謙虛地表示,他是一輩子都交上好運,除了有機會長駐歐洲,由首次接觸音響開始,完整地經歷近代音響業界各種重大轉變,由先是單聲道過渡至立體聲,然後是晶體管崛起,再來是黑膠唱片走下坡、鐳射唱片(CD)抬頭,到了現在,正在步進 CAS、網路串流的時代,石渡先生一一參與其中。

「我成為 Marantz 一分子之後,馬上迎接 CD 面世,我憑藉英語能力,成為一眾日本工程師與荷蘭 Philips 工程師們的溝通橋樑,從中了解大量相關技術資料。」

「歐洲第一台民用 CD 機是 83 年推出的 Philips CD100 吧。」何總編道。

「好記性!」石渡先生嘆曰,「Marantz 第一台 CD 機 CD-63,就是以 Philips CD100 為基礎,將模擬放大部分重新設計,我參與了整個過程,對內裏一切十分了解。幸運的是,Philips 雖然擁有高超技術,尤其是數碼音頻方面,不過並沒有好好運用這些資源;Marantz 就精於高級音響,對模擬線路方面極有心得,兩者自然一拍即合。

「從 CD 面世開始,Marantz 的 CD 機就十分暢銷,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 Marantz CD-63 Mk2 KI Signature!」這款產品於 1996 年推出市場,不但創出銷售佳績,同時令石渡先生變得廣為人知,正式踏上音響名人之路。「這款產品面世之後,我需要穿梭世界各地進行推廣工作,令更多人認識我以及我的產品,自此之後,Marantz 與石渡健就是互為表裏。」

 

▲Marantz CD-63 Mk2 KI Signature CD 機

 

技術堅持

「我們的特約記者 Ken Kessler,亦曾經以 Marantz 的 CD 機作為參考器材呢。」何總編道。

「呀…那是 CD-12 吧,這是 Marantz 第一款、也是最後一款分體式 CD 機!分體 CD 機實在愚蠢,試想想,原本拾訊機芯與 DAC 之間可以直接用 I²S 傳輸資料,分體的話,就要將 I²S 轉成 S/PDIF 去傳送訊號,去到 DAC 那邊又要由 S/PDIF 轉換成 I²S!

「轉來轉去之外,還要面對兩個時鐘的問題,CD 轉盤與 DAC 的時鐘總是不同步,意味着需要為訊號進行 re-clock,這又多一重手續。並非所有音響品牌都不了解這個問題,才出現外置時鐘這種產品,去統一轉盤和 DAC 的時鐘。但既然一個機箱、一個時鐘就能夠完成的工作,為何要把它們分拆出來?哈哈!我為阿 Ken 那套 CD-12 解決了時鐘不同步的問題,但是我察覺到問題所在之後,往後的 Marantz CD 機就不再採用分體式設計。

 

▲Marantz CD-12分體式CD 機

 

「我無意令 Marantz 走上超級 Hi-End 路線,發燒友不需要投入大量金錢,就可以得到出色音質,這才是我們品牌的宗旨!另一項堅持在於聲音方面,經常有人問我甚麼是 Marantz 之聲,我可以告訴你,那就是聲底溫暖、音場廣闊、結像與定位出色。暖聲是為了耐聽,令人聲變得迷人、性感,不會令人聽上一段短時間就感到疲憊;要令音場、結像、定位同樣出色的話,就需要 Time domain 方面下功夫,我們不需要把聲音速度弄得特別快,我們想要的是各個頻段速度一致,去達至上述效果。」

 

▲本刊總編何森先生最近再次為石渡健先生進行專訪(攝於 2018 年)

 

親民路線

不走超級 Hi-End 路線的堅持,到現在依然不曾改變,最新推出的 SA-14S1 Special Edition CD/SACD Player、PM-14S1 Special Edition 合併式擴音機的定價同樣為港幣 $23,980,一般打工仔也不難負擔,音質卻沒有不足之處,驅動一對 B&W 805 D3 播放流行曲、電影配樂、管弦樂等等,表現同樣出色,能量足以填滿國際影音的試音房。D&M 集團是 B&W 揚聲器的日本代理,Marantz 在產品開發時,亦以此為參考揚聲器之一,夾聲與否實在不用懷疑。

 

▲為紀念石渡健先生加入 Marantz 第四十個年頭(2018 年)而推出的 KI Ruby 限定版 CD/SACD 機、合併機

 

來到訪問尾聲,何總編和石渡先生聊起音樂,老總記得這位 Marantz 象徵人物懂得演奏小提琴,故以此作切入點,問起他的音樂故事。「我已經沒有演奏小提琴了,」石渡先生說,「曾幾何時,我拉得一手好琴,在日本國內贏過不少獎項。到了高中年代,我跟隨一位教授學琴,有一天,我對他說想要演奏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但遭到拒絕,他說我能夠掌握巴洛克和浪漫時期的音樂,不過貝多芬嘛……喔噢(不夠好)!那時候我只是十八歲,面對如此情況,我一怒就把小提琴鎖進琴盒,發誓此生都不再打開它!

「現在回想起來,這個決定並不可惜,如果不是這樣,我可能會當上職業音樂家,那便不會加入 Pioneer,現在的一切都不會存在。之後在 1969 年發生了一件事,我到現在還記得很清楚,當時我身在歐洲,偶爾情況下在電視看到有位日本女士演奏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第一個感覺就是『真是糟透了!』當音樂結束,看到當年那位教授走上台,我頓覺恍然大悟,原來他喜歡這種演繹……哈哈!」

(原文刊於 2016 年出版的 354 期《Hi FI Review》”初哥看天下”)

Archimedes

音響、音樂、耳機、電影、奇幻文學、汽車、鐘錶、葡萄酒...男人喜歡的玩物,幾乎全部上癮,奈何物慾無窮而金錢有限,只好努力工作、再工作、還是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