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nheiser IE 800 S – 更精準地切入音樂核心

作為 Sennheiser IE 800、IE 80 用家,一直期待兩款耳機推出新版本,尤其是前者。尤記得 2012 年在文化中心音樂廳,聽過 Ronald Brautigam 演奏《Mendelssohn: Piano Concerto No.1》,完場後拿出當時詳測中的 IE 800 與 iPod Classic,隨意播放幾首鋼琴獨奏,卻意外地聽到極為像真的鋼琴音色,與剛才音樂廳內的鋼琴演奏,音色非常接近,自此,這是第一次被 IE 800 的精準聲音所震撼,之後一天,就將它買下自用。

一次過解決原版兩大「問題」

雖則,原裝耳膠隔音與佩戴感算不上出色,亦出名難推。本來,在平衡輸出大行其道時,理應可以解決難推這個問題,奈何 IE 800 只有 3.5mm TRS 單端輸入,故此只有少數大電流輸出的 DAP,例如 Acoustic Research 三款 DAP,才可以發揮到它的真正實力。在一台推力出色的 DAP 上,聆聽市場上各款萬元級耳機與 IE 800,你會發現後者的音質和準確度完全不落下風,而且,直迫 On-Ear 耳機的氣量與從容,在市場上甚至入耳式耳機可以媲美。

 

▲IE 800 S 與原版相比,最重要的改動就是新增 4.4mm TRRRS、2.5mm TRRS 兩條平衡耳機線

 

去年,當 Sennheiser 公布將會推出 IE 800 S,加入 4.4mm TRRRS、2.5mm TRRS 兩款平衡線,同時將 Comply 耳棉列為原裝附件,直接解決方才提到原版的兩項「問題」!

 

▲因應平衡所需,換線介面由原版(右)的三極單端,改為 S 版(左)的四極平衡

 

S 版與原版有何分別?

IE 800 S 的進化是漸進而非突變,原版各項成功元素,例如能量直迫大直徑單元的 7mm Extra Wide Band(XWB)動圈、陶瓷製造的雙腔體吸音系統(D2CA)外殼等等,都繼續沿用。外觀上的改變有三:1) 原版的陶瓷外殼是光面處理,S 版改成啞光;2) 導管開口由銀色改成黑色;3) 線才外皮從黑色底、綠色網紋,變為全黑。

當然,最大的轉變在於耳機線,除了原本的 3.5mm TRS 單端耳機線之外,S 版增設的 4.4mm TRRRS 與 2.5mm TRRS 平衡線,因此換線介面由原版的 2.5mm 三極,改為 2.5mm 四極。

 

▲Comply 耳棉成為跟機配置

 

三款新耳機線同樣比原版更長,柔軟度則質原版中、後期的耳機線差別輕微,只是 S 版沒有再提及是否採用 OFC 無氧銅導體。

S 版原裝已跟來三對耳膠和三對 Comply 耳棉,原版則是五對耳膠。強烈建議使用 Comply 耳棉,原在在於耳棉的隔音能力高於耳膠,佩戴穩固程度亦比耳膠出色,令耳機不再容易於步行時鬆脫。要把 IE 800、IE 800 S 帶出戶外使用,Comply 耳棉是必需品,代價只是輕微柔化細節,如此交換絕對值得。

此外,想戴得更安穩,還需要配合線夾,只因它的換線插頭比一對耳機本體更重,容易令耳機移位,但其實香港用家一向忽視的線夾,就可以解決問題,更何況這是 IE 800 S 的原裝配件呢。

至於製作精美的皮革便攜盒仍是原裝配件,只是縫線由綠色改成黑色,變得低調。

 

▲皮套車線由綠色改為黑色,造工依然精美

 

聲音更準確,鑑聽能力更強

IE 800 S 與 IE 800,在 3.5mm TRS 情況下,兩者分別不算很大,但仍然可聽到一些細微變化。例如 S 版的頻寬更闊,尤其是高音,一般多路動鐵單元耳機難以企及。全頻連貫度與氣量,都是動圈強項,而 IE 800、IE 800 S 出色之處,在於沒有採用大直徑單元,只是 7mm 而已,但能量與寬鬆感,直迫頭戴式 On-Ear 耳機。

S 版既是頻寬更闊,亦是更準,也是更加鑑聽,不是 HD 800 的 S 版那般變得柔和、向高級家用音響靠攏,兩者的變化方向完全不同,別要先入為主。

 

▲Sennheiser IE 800 S

 

聲音焦點細,同心圓密度高,輪廓清,IE 800 本已做到同樣效果,不過 S 版焦點更細、圈數更多更密,亦更具穿透力,尤其是人聲。細節分明,很銳利低不會過於硬朗,平順,沒有沙石,所以亦沒有毛刺感。訊息量極多,表現得直接,你很輕鬆就可以接收得到。S 版的聲音不是只有凝聚,因為你在同一時間,又可以聽到大量泛音以及堂音,還有兩者加起來的「空氣感」,兩者又不會互相搶鏡,你可以同步接收得到。

空間感十分出色,整個音樂空間不再困於頭顱內,S 版能夠令這個空間左、右大幅擴展,又不是同步收窄成欖核型,是接近長方體,同時,樂器不會變得輕浮,依舊有明顯焦點。論左、右拓展能力和包圍感,S 版是勝半籌的。

 

▲原版 IE 800(左)與 S 版(右)

 

低音表現變化最大

有說 S 版的低音變得含蓄,真實情況並非如此,量感其實沒有減少,只是更加分明,和高音一樣,你可以低音提琴撥弦的彈跳,琴弦由一開始大幅擺動,再慢慢收窄、變慢、停頓,變化只是彈指之間,不過 IE 800 S 經已完整地讓你聽到,更是聽清楚,過程中琴弦有否碰到指板、是否在中斷前被彈第二次等等,都只是一瞬間的變化,IE 800 S 就有本事原原本本地重播出來,最重要是不會令你有「聽不完」的感覺,不會令聽眾覺得不自然。要凝聚、彈跳、速度,它可以辦得妥當。

遇上部分電子低音、低音電結他等量大、漫延式的低音,IE 800 S 也可以恰如其分地重播,分量夠多、夠鬆,收結亦夠完整、乾淨,是線性地淡出,還是戛然而止,不會有任何混淆。

 

▲測試配套 一:Chord Electronics Poly & Mojo

 

連續多變的低音,同樣難不到 IE 800 S,最簡單就是拉奏低音提琴,不但聽到琴弦直徑,還有像真的韌力,琴弓力度變化、推拉轉換非常明顯,而且就算場面再複雜、不多樂器也好,你都可以聽到低音提琴各種變化,不會被淹沒有樂聲之中。

S 版的低音勝過原版 IE 800,正是在保留同樣的寬鬆度與量感之下,增加了分析力以及密度,令層次更加豐富,細節也更加分明。音色仍舊沒有偏頗,故此不同材質的樂器之間分別極為明確,同時令不少嗓子中性的歌手,不再那麼雌雄莫辨。

當然,需要重申的是,在 3.5mm TRS 介面下,兩機分別不算明顯。

 

▲測試配套 二:Acoustic Research AR-M200

 

轉用平衡介面,展現 IE 800 S 真正價值

來到結論,奉勸各位 IE 800 用家直接升級吧,在3.5mm 單端的情況下,S 版與原版的差異不算巨大,假如 S 版以平衡方面連接 DAP,兩機差距就變得非常明顯,尤其在密度、分離度、動態、細微起伏方面。原版的聲音密度經已很高,這種密度建立出理想的「存在感」,跳出厚薄、濃淡的層次;S 版配合平衡輸入,密度再次提升,空間感撐得更大,細節變得更實在,訊息量亦有所增加,最重要同樣自然平衡。

 

▲測試配套 三:Onkyo DP-X1A

 

還好,Sennheiser 在 IE 800 S 的定價上有點保守,要換機的話,以現時市場情況下,代價已算得上相宜,就算單單為了 4.4mm TRRRS 與 2.5mm TRRS 平衡線,都值得投資。

對玩家貼心,對競爭對手來說則是威脅,尤其是一萬港元出頭的入耳式耳機,不少型號都跌進 IE 800 S 的有能力挑戰的範圍之內,故此,就算 IE 800 S 低於你的預算,亦記緊將它列入候選名單之內,切記!

建議零售價:HKD$8,499

查詢:Sennheiser

Archimedes

音響、音樂、耳機、電影、奇幻文學、汽車、鐘錶、葡萄酒...男人喜歡的玩物,幾乎全部上癮,奈何物慾無窮而金錢有限,只好努力工作、再工作、還是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