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為世上第一家推出動圈單元耳機的品牌(註1),beyerdynamic 成立至今逾九十年(註2),卻不改務實作風,即是對比市場上其他一線耳機品牌,他們花在marketing 的預算相對較少啦。不過,老玩家在選購耳機時,總會想起這個品牌,只因 beyerdynamic 的產品具有競爭力,尤其是一眾採用 Tesla 技術的耳機。

附有收納盒,為耳機提供充足保護
Tesla 技術
Tesla 技術是 beyerdynamic 近十年最重要的突破,透過獨特的磁體、導磁結構,提高電 / 磁轉換效率,令單元磁通量高於 1T。理論上,磁通量高對單元控制力有正面影響。高磁通量配合輕巧的音圈,令振膜的起動、煞停更快更準確,分析力與細緻度因而提升。

Tesla 單元剖面圖
T1 是品牌第一款採用 Tesla 技術的旗艦,磁通量達 1.2T,不過更多人記得的,也許是它的 600Ω 阻抗,與另一德國品牌 Sennheiser 的旗艦型號 HD800(300Ω阻抗),對耳擴廠家做成不少壓力。

單元安網在稍前位置,直接指向耳殼
大改款
T1 推出至今,曾經推出過 90 Years Edition,將耳機線換成 Cardas 製品以及 Neutrik 4pin XLR 插頭。然而這次受測的並非變奏版,是真正的第二代。廠方未有詳細說明技術改動,只表示 T1 (2. Generation) 聲底更暖、低音更精準云云。

第二代加入可換線設計
聲音表現以外,更明顯的變化是第二代加入可換線設計,介面是 3.5mm TRS;跟機的耳機線,導體用上 7N OCC 單晶銅,插頭是 3.5mm TRS,附有 3.5mm to 6.3mm TRS 轉插;重量由第一代的 350g(不包括耳機線),稍為增加至 360g。
其他細節包括外觀、半開放式設計、單元安裝位置、天鵝絨耳罩、德國製造等等,則與第一代相同。

皮革製造的耳機線束帶,簡單實用
從根本說起
曾幾何時,市場上有着「耳機能否取代揚聲器」的討論,當時耳機銷量持續上升,不少新鮮人因而步入音響世界,卻因為客觀與心理因素,導致較少接觸傳統兩聲道系統,令兩者之間出現斷層。
音場、結像是兩聲道與多聲道揚聲器系統的「專利」,能夠聽到音像在跟前哪個位置、距離多遠、高矮肥瘦;音場是高或低、闊度多少等等,是耳機未能提供的,就算配合近年的特殊音效制式去模擬,真實感與揚聲器系統還有好一段距離。
耳機提供的聲音世界,只存在於聽者頭顱與耳朵兩邊,而非面前以至四周,和日常生活所聽到的是兩回事,這是揚聲器與耳機系統第一個重大分野;第二,耳機比揚聲器「貼身」得多,佩戴感與聲音表現同樣、甚至更重要!太過夾頭、侷促,哪可以專心欣賞音樂呢?

德國製造
天鵝絨其實更好?
方才那段文字,其實是為了帶出 T1 (2. Generation) 的佩戴感實在出色。首先,它的夾頭力度恰到好處,配合天鵝絨耳墊作緩衝以及固定,正常的頭部活動不會做成明顯移位;360g 在現時大型頭戴式耳機之中,已屬輕巧之列,加上重量集中在兩邊,就算頭部大幅前傾,亦沒有下墜之虞。
不得不提是 T1 (2. Generation) 的耳墊。以皮革包包裹彈性物料,是頭戴式耳機耳墊的主流,小牛皮、羊皮、人造皮革皆屬尋常,是現時技術,不難做出柔軟度、透氣能力同樣理想的皮革耳墊,只不過,面對 beyerdynamic 喜歡選用的天鵝絨,還是稍遜一籌,而且後者不會因時日遠去而硬化、龜裂。
T1 (2. Generation) 的天鵝絨耳墊,內裏的綿質物料既軟且韌,能夠緊貼耳朵四周,透氣能力更勝針孔皮革。

天鵝絨耳墊既柔軟又透氣,而且耐用
向「苛刻」說再見
第一代 T1 推出之時,曾經被評為「苛刻」,對耳擴、訊源固然要求甚高,對音樂軟件的製作質素亦然,不留情面地將所有細節包括不足之處直接呈現,即是難聽的會更難聽,更會告訴你為何難聽。這種個性被不少玩家稱之為「鑑聽」,但其實不太準確,畢竟鑑聽耳機、揚聲器要表達細節、品質的方法並不少,而 beyerdynamic 為 T1 選擇的這種方式而已。
對於音樂製作人來說,第一代 T 1 絕對是查找不足的好幫手;用家換成一般人,卻不一定是好事,要知道音樂好壞與錄音製作質素並無直接關係, T1 的個性不利於擴闊音樂視野。
來到 T1 (2. Generation),配上 Ayre QX-5(Analysis Plus Ultimate Power Oval電源線),訊源包括儲存在 NAS 的音樂檔,以及 Accustic Arts Drive II CD轉盤(Burmester Power Cord,數碼線是 Analysis Plus Digital Crysta AES/EBU)。不消五分鐘,就可以斷定第二代 T1 比上一代來得寬容。

Headband 皮革極為柔軟,看似厚重,其實非常輕盈
重新拿捏平衡點
「寬容」來自高音的處理方式,T1 (2. Generation) 擁有第一代所沒有的平滑感,這種細緻、毫無雜質的天鵝絨質感,與高級民用音響如出一轍。
聲音保留 beyerdynamic 的出色厚度,令人聲與樂器質感更加強烈。先後播放多張流行音樂專利,包括宇多田光《Fantôme》、平井堅《歌バカ》、Lana Del Rey《Ultraviolence》,人聲沒有走前,並未強調中音,全頻依然保持平順。在沒有強調人聲的情況下,將喉音細節一一展現,厚而不濃。
分析力是強項,未有遜色於第一代 T1,相比之下,第二代的弱音細節不再浮面,不過依然清晰可聞,例如各式和音、重唱的換氣、提氣、十分輕微的震音等等,都可以輕鬆聽得出來,稱得上纖毫畢現,但未有喋喋不休地訴說錄音製作的級數和瑕疵,更易投入音樂之中。

600Ω 阻抗,並非所有耳擴都能夠駕馭,卻未能為 Ayre QX-5 構成壓力
再聽多張古典音樂專輯,包括 Artemis Quartett、Jacques Ammo《The Piazzolla Project》,Leonidas Kavakos、Riccardo Chailly、Gewandhausorchester《Brahms: Violin Concerto》。T1 (2. Generation) 雖然是平開放式,空間感卻比不少開放式耳機更加出色,毫無壓迫感,聲音自然地從左右兩邊擴張。
它能夠輕易重現出錄音場地殘響,不同樂器的餘音、韻尾有多長、如何消逝等等,現在都一清二楚,不留半點含糊。至於廠方強調的低音分析力,面對着低音電結他、電子鼓、合成音效,還有大提琴、低音大提琴、低音鼓、定位鼓、大號等等,都有一種洋蔥式聽感,即是每一種樂器、聲音都是清楚、不會令人混淆,各式低音又沒有強行分拆、拉開距離,令整個音樂畫面保持一致、緊密。
對比之下,T1 (2. Generation) 比第一代更成熟、更切合民用市場需要,將重播重心由查找不足放回音樂本身,不但音色多了一分暖意,個性亦更加可親。
註1:世上第一款民用動圈耳機 DT 48,於1937 年面世,當中經歷多次改版,直至 2012 年底停產。
註2:由工程師 Fabrik Eugen Beyer 在 1924 年於柏林成立。
定價:HK$12,800
代理:Digipower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