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erdynamic T1 (2nd Generation) – 尋找鑑聽與賞樂的平衡點

身為世上第一家推出動圈單元耳機的品牌(註1),beyerdynamic 成立至今逾九十年(註2),卻不改務實作風,即是對比市場上其他一線耳機品牌,他們花在marketing 的預算相對較少啦。不過,老玩家在選購耳機時,總會想起這個品牌,只因 beyerdynamic 的產品具有競爭力,尤其是一眾採用 Tesla 技術的耳機。

附有收納盒,為耳機提供充足保護
附有收納盒,為耳機提供充足保護

Tesla 技術

Tesla 技術是 beyerdynamic 近十年最重要的突破,透過獨特的磁體、導磁結構,提高電 / 磁轉換效率,令單元磁通量高於 1T。理論上,磁通量高對單元控制力有正面影響。高磁通量配合輕巧的音圈,令振膜的起動、煞停更快更準確,分析力與細緻度因而提升。

Tesla 單元剖面圖
Tesla 單元剖面圖

T1 是品牌第一款採用 Tesla 技術的旗艦,磁通量達 1.2T,不過更多人記得的,也許是它的 600Ω 阻抗,與另一德國品牌 Sennheiser 的旗艦型號 HD800(300Ω阻抗),對耳擴廠家做成不少壓力。

beyerdynamic-t1-2_8

單元安網在稍前位置,直接指向耳殼
單元安網在稍前位置,直接指向耳殼

大改款

T1 推出至今,曾經推出過 90 Years Edition,將耳機線換成 Cardas 製品以及 Neutrik 4pin XLR 插頭。然而這次受測的並非變奏版,是真正的第二代。廠方未有詳細說明技術改動,只表示 T1 (2. Generation) 聲底更暖、低音更精準云云。

第二代加入可換線設計
第二代加入可換線設計

聲音表現以外,更明顯的變化是第二代加入可換線設計,介面是 3.5mm TRS;跟機的耳機線,導體用上 7N OCC 單晶銅,插頭是 3.5mm TRS,附有 3.5mm to 6.3mm TRS 轉插;重量由第一代的 350g(不包括耳機線),稍為增加至 360g。

其他細節包括外觀、半開放式設計、單元安裝位置、天鵝絨耳罩、德國製造等等,則與第一代相同。

beyerdynamic-t1-2_3

皮革製造的耳機線束帶,簡單實用
皮革製造的耳機線束帶,簡單實用

從根本說起

曾幾何時,市場上有着「耳機能否取代揚聲器」的討論,當時耳機銷量持續上升,不少新鮮人因而步入音響世界,卻因為客觀與心理因素,導致較少接觸傳統兩聲道系統,令兩者之間出現斷層。

音場、結像是兩聲道與多聲道揚聲器系統的「專利」,能夠聽到音像在跟前哪個位置、距離多遠、高矮肥瘦;音場是高或低、闊度多少等等,是耳機未能提供的,就算配合近年的特殊音效制式去模擬,真實感與揚聲器系統還有好一段距離。

耳機提供的聲音世界,只存在於聽者頭顱與耳朵兩邊,而非面前以至四周,和日常生活所聽到的是兩回事,這是揚聲器與耳機系統第一個重大分野;第二,耳機比揚聲器「貼身」得多,佩戴感與聲音表現同樣、甚至更重要!太過夾頭、侷促,哪可以專心欣賞音樂呢?

德國製造
德國製造

天鵝絨其實更好?

方才那段文字,其實是為了帶出 T1 (2. Generation) 的佩戴感實在出色。首先,它的夾頭力度恰到好處,配合天鵝絨耳墊作緩衝以及固定,正常的頭部活動不會做成明顯移位;360g 在現時大型頭戴式耳機之中,已屬輕巧之列,加上重量集中在兩邊,就算頭部大幅前傾,亦沒有下墜之虞。

不得不提是 T1 (2. Generation) 的耳墊。以皮革包包裹彈性物料,是頭戴式耳機耳墊的主流,小牛皮、羊皮、人造皮革皆屬尋常,是現時技術,不難做出柔軟度、透氣能力同樣理想的皮革耳墊,只不過,面對 beyerdynamic 喜歡選用的天鵝絨,還是稍遜一籌,而且後者不會因時日遠去而硬化、龜裂。

T1 (2. Generation) 的天鵝絨耳墊,內裏的綿質物料既軟且韌,能夠緊貼耳朵四周,透氣能力更勝針孔皮革。

天鵝絨耳墊既柔軟又透氣,而且耐用
天鵝絨耳墊既柔軟又透氣,而且耐用

向「苛刻」說再見

第一代 T1 推出之時,曾經被評為「苛刻」,對耳擴、訊源固然要求甚高,對音樂軟件的製作質素亦然,不留情面地將所有細節包括不足之處直接呈現,即是難聽的會更難聽,更會告訴你為何難聽。這種個性被不少玩家稱之為「鑑聽」,但其實不太準確,畢竟鑑聽耳機、揚聲器要表達細節、品質的方法並不少,而 beyerdynamic 為 T1 選擇的這種方式而已。

對於音樂製作人來說,第一代 T 1 絕對是查找不足的好幫手;用家換成一般人,卻不一定是好事,要知道音樂好壞與錄音製作質素並無直接關係, T1 的個性不利於擴闊音樂視野。

來到 T1 (2. Generation),配上 Ayre QX-5(Analysis Plus Ultimate Power Oval電源線),訊源包括儲存在 NAS 的音樂檔,以及 Accustic Arts Drive II CD轉盤(Burmester Power Cord,數碼線是 Analysis Plus Digital Crysta AES/EBU)。不消五分鐘,就可以斷定第二代 T1 比上一代來得寬容。

Headband 皮革極為柔軟,看似厚重,其實非常輕盈
Headband 皮革極為柔軟,看似厚重,其實非常輕盈

重新拿捏平衡點

「寬容」來自高音的處理方式,T1 (2. Generation) 擁有第一代所沒有的平滑感,這種細緻、毫無雜質的天鵝絨質感,與高級民用音響如出一轍。

聲音保留 beyerdynamic 的出色厚度,令人聲與樂器質感更加強烈。先後播放多張流行音樂專利,包括宇多田光《Fantôme》、平井堅《歌バカ》、Lana Del Rey《Ultraviolence》,人聲沒有走前,並未強調中音,全頻依然保持平順。在沒有強調人聲的情況下,將喉音細節一一展現,厚而不濃。

分析力是強項,未有遜色於第一代 T1,相比之下,第二代的弱音細節不再浮面,不過依然清晰可聞,例如各式和音、重唱的換氣、提氣、十分輕微的震音等等,都可以輕鬆聽得出來,稱得上纖毫畢現,但未有喋喋不休地訴說錄音製作的級數和瑕疵,更易投入音樂之中。

600Ω 阻抗,並非所有耳擴都能夠駕馭,卻未能為 Ayre QX-5 構成壓力
600Ω 阻抗,並非所有耳擴都能夠駕馭,卻未能為 Ayre QX-5 構成壓力

再聽多張古典音樂專輯,包括 Artemis Quartett、Jacques Ammo《The Piazzolla Project》,Leonidas Kavakos、Riccardo Chailly、Gewandhausorchester《Brahms: Violin Concerto》。T1 (2. Generation) 雖然是平開放式,空間感卻比不少開放式耳機更加出色,毫無壓迫感,聲音自然地從左右兩邊擴張。

它能夠輕易重現出錄音場地殘響,不同樂器的餘音、韻尾有多長、如何消逝等等,現在都一清二楚,不留半點含糊。至於廠方強調的低音分析力,面對着低音電結他、電子鼓、合成音效,還有大提琴、低音大提琴、低音鼓、定位鼓、大號等等,都有一種洋蔥式聽感,即是每一種樂器、聲音都是清楚、不會令人混淆,各式低音又沒有強行分拆、拉開距離,令整個音樂畫面保持一致、緊密。

對比之下,T1 (2. Generation) 比第一代更成熟、更切合民用市場需要,將重播重心由查找不足放回音樂本身,不但音色多了一分暖意,個性亦更加可親。

註1:世上第一款民用動圈耳機 DT 48,於1937 年面世,當中經歷多次改版,直至 2012 年底停產。

註2:由工程師 Fabrik Eugen Beyer 在 1924 年於柏林成立。

定價:HK$12,800

代理:Digipower HK

Archimedes

音響、音樂、耳機、電影、奇幻文學、汽車、鐘錶、葡萄酒...男人喜歡的玩物,幾乎全部上癮,奈何物慾無窮而金錢有限,只好努力工作、再工作、還是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