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完全離箱,全頻平衡均勻,沒有凸出、凹陷或斷開的問題,有足夠的細節與細緻感,兼具備弱音動態,擁有清晰的聲音線條輪廓,沒有呈現過任何堆疊、模糊、混矇的情況,具備足夠的層次與分析力,沒有偏頗或強烈的聲音特色,聽不同錄音、配搭不同器材有截然不同的表現,播Rock抽得起,音樂流暢細緻,爆炸低頻不會亂作一團,有一觸即發的生猛動力!
筆者從沒有想過能透過一套不用二萬元的5.1環繞聲道系統聽得到這種具備鑑聽特質的聲音。筆者所指的,是ELAC全新的入門系統Debut。
資深音響粉絲大概早已知道Elac早前已經易手,到底何去何從?易手最令發燒友擔憂的是新掌舵者如何看待一個資深而實力十足的品牌,Debut一開聲,筆者放下了心頭大石。
見微知著
Debut設計上走樸實簡潔傳統路線,典型的長立方體MDF箱體、典型的1吋軟膜高音與編織中/低音音盆,看似沒啥特別。再深入了解,Debut在設計上可沒有忽略細節,深碳黑色的木皮皮紋帶著拉絲鋁板的視覺效果,箱身底部緊扣著四顆鋁鑄底座連接頂腳減低諧震。背板可見,每個5.25吋低音單元背後也有獨立的低頻反射氣孔來加強突如其來的低頻能量與重力,同時可以提升低頻的清晰度與速度。唯一美中不足,是面網不用磁石貼合來提升美觀感。
看真,1吋傳統絲膜高音外,是一個呈扁圓狀的導波器,作用是改善高頻的方向感。三個5.25吋音盆中,一個屬於中音單元,兩個屬於低音單元。然而,音盆的用料並非以往平價單元所用的聚丙烯塑膠物料,而是由芳香聚醯胺纖維編織而成。
這種人造纖維並不便宜,原因是物料具備高耐熱性、高絕緣性與穩定性的特質,常用於航空工業及軍用技術,如生產新世代盔甲和彈導技術的其中一種物料。經過編織後,單元頻應的兩極延伸比傳統聚丙烯音盆和紙盆更佳。
Debut的分頻器同樣經過全新設計,採用10款發燒級元件令系列符合發燒音質要求。由於ELAC銳意讓Debut以驚喜價發售,必須要使用全球大量生產的策略,並把Debut的生產地移師中國內地。
知名設計師
從各種細節可見,ELAC新掌舵人並沒有輕視高質音響這個環節,更沒有讓Debut降格為一套音響家俬。原來,ELAC邀請了Mr. Andrew Jones擔副總工程師。Andrew Jones的成名作包括Hi End級的TAD Model One,也有Pioneer的入門級揚聲器SP-BS22-LR和SP-FS52。
現時Debut於內地的生產線,便是以往生產Pioneer揚聲器及超低音的廠房,不過設計及鑑定總部,則是Andrew位於南加州的工作室。Andrew的揚聲器設計路師承KEF前技術總監Laurie Fincham,他亦曾經擔任過Infinity的設計師。回到大學年代,他負責鑽研如何讓揚聲器在大量低頻噪音環境下仍能清晰發聲(如輪船引掣或醫院發電機旁),當然,這不是Hi Fi音響,不過卻帶令他進入設計揚聲器之路。
從Debut那份乾淨純淨與具備鑑聽特質的表現,可以相信Debut的實力已遠非Andrew的前作可比,而且可以了解到他對揚聲器低諧震、低噪設計的過人實力。現時,Debut已經上架。Andrew現階段,正為ELAC開發新一代的Ultra High End揚聲器。可以預期,ELAC的聲音表現,與從前不再相同。
家族成員
Debut一共有七個型號,兩款座地式F6和F5、兩款書架式B6和B5、一款中置揚聲器C5和一款Dolby Atmos揚聲器A4。超低音方面有三款,同樣屬於低音反射式,S10使用低音反射氣孔,S10EQ和S12EQ則使用輻射單元設計,EQ版還內置EQ功能。
超低音的低音音盆分別選用12吋及10吋紙盆,筆者今次測試的5.2(實際上,「.1」本身是一個聲道,只為易明而矣!)聲道,成員包括F5、B5、C5、S10EQ和S10。
BASH放大
論外型設計,Debut超低音的設計味道不濃,卻重新為平價超低音定義。Andrew為Debut超低音的MDF聲箱加入龍骨加強箱體剛性去抵御單元的大動作的衝程運動。
三款超低音同樣使用同時具備AB類線性特質和D類高效率的BASH(Bridge Amplifier Switching Hybrid)功放,S10的連續輸出為100W,峰值輸出200W,最低頻應達35Hz;S10EQ最低頻應為28Hz,連續輸出功率200W,峰值輸出400W。
手機操作
顧名思義,EQ版最大特色是配備了EQ功能,而Debut的EQ版超低音的聰明之處,便是把「自動EQ」及「手動EQ」功能也一併放入手機之中,以藍牙方式對頻。
筆者操作時,更感其聰明醒目app的實力,只要啟動手機的藍牙功能,超低音立即已能自動對頻,而「自動EQ」設定是使用手機的拾音咪。
筆者使用iphone 6,app會清晰提示每一步的動作,使用上即使是新手也有手到拿來的輕鬆容易感。app還提供手動EQ及其他設定功能,包括分頻點、相位設定,只要豎起一對耳朵,修正超低音的工作比從前輕鬆簡單了。
不同演繹
S10EQ與S10的低頻個性完全相同,不過演繹低頻上卻截然不同,當我同時使用這兩款超低音,確有左擁右抱的快感。
S10由於不備EQ功能,調校上當然比較煩瑣,但由於其設計是讓低頻反射氣孔置於面板,低頻空氣直撲褲管的過癮動感是EQ版所沒有的,難得是S10的純淨度比筆者從前經驗過的同類設計大躍進,確實令我對S10另眼相看。
S10EQ由於使用輻射單元設計,底部那個被動式10吋音盆能炮製更有動力、更乾淨、更生猛、下潛力更高的低頻。它與S10除了有明顯聽得到的分別,還有感受得到的分別。
使用兩台Debut超低音的另一優點,是可以避免超低音以強大音壓輸出,每一台超低音只使用其恰到好處的實力,最能炮製出具承托力、有質感、有層次、有能量與動力而對環繞聲無污染的低頻效果。
鑑聽特質
Debut與筆者從前認識的ELAC確實不再相同,德國ELAC的中低頻走厚重高密度,有潤澤兼下潛力深沉特色,而美國ELAC Debut的中低頻則走層次豐富、聲音清爽敏捷高速、輪廓線條清銳靈巧的路線。
至於高頻,德國ELAC同樣於入門系列中使用軟膜高音,不過調音上,總帶著一分清甜清新,兩分輕柔細膩的美感,今天的美式ELAC走分析力路線,聲音線條銳利輪廓分明,高音聽得到尖而不帶刺痛感的仔細度,聲音高速卻不帶甜、柔、輕、軟的美聲特質,有清水的中性特質,卻突破了售價的極限,帶來平順細滑無可聞缺陷的流暢感。
令筆者感到驚喜的,是Debut的控制力於如此價位中出奇地精彩,也具備鑑聽特質的個性,尤其是當我使用不同的AV擴音機驅動Debut,一清一矇、一銳一滑、一厚一薄,還有全頻平衡力、細節表達能力、動態動感之別,無遺漏地呈現出來。
播放《Dolby Atmos》試碟後,筆者已經大致掌握到Debut的特質,Andrew Jones的確為新ELAC帶來了精彩的另一面。
「Amaze」一段體形如白鴿的鳥兒飛動,拍翼聲的大小比例與筆者用鑑聽揚聲器聽的比例相約,沒有變大,也沒有縮小,每次拍翼聲開合清脆俐落,合眼後所聽到的逼真動感是筆者沒有期待於此價位感受得到。
好,二話不說,拿《星際啟示錄》考一考Debut。穿過蟲洞一段,它們呈現出低頻逐級向下潛的層次感,低頻的清晰乾淨感不比貴它幾倍的揚聲器明顯遜色,船艙內被顫動起的金屬聲是可以聽得到抖幅,沒有聽到任何模糊矇矓的現象,細節動態教我對它刮目相看。
這部電影最考機的部分是那份深潛而能量源源不絕的低頻,只要系統有任何弱點,已無法呈現出那分驚人的動態、豐富的細節與層層遞進的深潛低頻效果。在筆者的經驗中,這個價位的系統幾乎是無法如此清脆俐落地通過這段挑戰,哪管是比它貴一倍的系統也未必成功過關,ELAC對Debut的要求絕不馬虎!
少不得再播《Iron Man 2》日式花園一段,機械人降落發出清脆而沉重的力量,重金屬感盡顯其超值身價。槍炮高速爽勁,完全符合家庭影院要求的快、狠、準、勁的要求。
要表現出快、狠、準、勁也不算太難,事關現今電腦模擬技術相當成熟,只要設計師掌握設計揚聲器的竅門,有充份的經驗,擁有個人風格,要滿足家庭影院要求其實不算太困難。要如此價位的系統播好音樂才是真正的挑戰。
前輩李英立帶來了幾張音樂BD,包括《The Beatles 1》、《Rogers Water The Wall》,Debut竟然獲得了他的首肯。播搖滾樂大動態當然不成問題,要展現樂器的幼細動感,彈弦的清晰度、敲鼓的分明清爽與狠勁一一送上,更難得是呈現出搖滾樂的動感氣氛。
還有最新的《A MusiCares Tribute To Carole King》,Debut表現樂器音色、動態、細節與連貫感,我不會說Debut在表現音樂上有越級的表現力,只是在如此價位能播好音樂的系統其實絕無僅有,再加上其擁有鑑聽特質的實力,令筆者相信Debut是近兩年最超值的環繞聲系統!
Debut F5零售參考價:HK$7,150 /一對
Debut B5零售參考價:HK$2,950 /一對
Debut C5零售參考價:HK$2,300 /一隻
Debut S10零售參考價:HK$3,200 /一台
Debut S10EQ零售參考價:HK$6,400/一台
代理:新和偉音響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