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Recomposed by Max Richter: Vivaldi, The Four Seasons》十分出色,為何會選擇《Vivaldi: The Four Seasons》這首熱門曲目去改編?
Max Richter:我從小就喜歡上這首作品,不隨後很多時,沮喪地發現它的章節片段散落在手機裡面、商場內、電梯上,所以我嘗試將它們重新「回收」成為一首完整作品,透過全新角色去審視這些材料,重新發現這首作品的美麗。
可否分享一下你的創作過程,有沒有慣常的創作步驟??
Max Richter:我的創作過程相當不拘一格,傳統西方古典音樂訓練令我總是以紙、筆開始創作,但起步之後,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無論是傳統樂器、電腦、合成器、錄音機,一切一切都可能成為我的創作工具。
你的作品大多有明確而易聽的主旋律,與不少20、21世紀的古典音樂大相徑庭,那麼如何定義你的音樂?
Max Richter:我曾經戲稱這些是「後古典音樂」,這樣說是因為它們基於傳統古典音樂,同時又將不同元素都納入其中,但我認為音樂超越了語言範疇、它本身就是一種語言,所以可能的話,別要試圖去把它們標籤起來。
Easy listening與藝術上的創新是否背道而馳?
Max Richter:不一定,音樂可以是任何事,包括成為一種快樂泉源。
對於古典音樂門外漢,又或者害怕古典音樂的人,你有甚至說話或者建議給他們?
Max Richter:可以從一些偉大作曲家開始認識古典音樂,例如巴赫、莫札特、貝多芬等等。由他們創作音樂的年代開始,他們的音樂經歷了多個世紀直至現在,仍然受到大眾歡迎,這是他們被奉為偉人的原因。當你熟悉了他們的音樂,就可以在音樂世界之中看得更深更遠。
《Recomposed by Max Richter – Vivaldi’s Four Seasons》
改編古典曲目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曲的知名度愈高,改編失敗的風險即時拾級而上,而藝高人膽大的德國作曲家Max Richter偏向虎山行,挑選了非古典樂迷亦不會陌生的Vivaldi《Four Seasons四季》作藍本,因為原曲太深入民心的關係,假如改出來的版本不能打破既有的深刻印象,只會被視之為古怪的東西而迅速消失在聽眾眼前。
但Richter卻做到了,不但搶耳、有新意,還能繞過筆者腦海中對《四季》根深柢固的一貫印象,只能用神奇、偉大等字眼去形容。拉上了願意嘗新的小提琴名家Daniel Hope為合作對象是個明智選擇,不論名氣與藝術上的能力,皆對此曲有正面幫忙。開首短短四十二秒的《Spring 0》,經已令人明白甚麼叫做「Recompose」,這是再創造,而非改編這麼簡單,輕輕加入電音元素,已令《四季》變得前所未有的夢幻。
原曲是描寫四個季節中的自然現象,而Richter在原來的森林、高山、湖泊之上,描繪出一大片的星空,再進一步令典雅的巴洛克曲目,變成有如現代電影音樂畫面,讀者朋友不妨將這專輯配合Hope不久前的《Spheres》作上、下集聆聽。Richter筆下的春天,反而帶著一絲秋意,加添了一點哀愁,並以此貫穿全曲。轉入夏天的部分,電影感與張力進一步加強,更有點彷彿如愛情片配樂的感覺,原本對描寫暴風雨的段落,變成一種對內心沉重的描述,甚至有點蒼涼,Hope在宣傳片上說全曲令他的靈魂亦感到平靜,但筆者聽來卻是暗湧處處。
André de Ridder指揮下的柏林室樂團在《Summer 3》裡與Hope的配合令人禁不住握緊拳頭,樂團所表現的音樂張力直逼電影,這裡的雷雨比原版更激烈,尾段的電音營造出的空洞感,令人著迷。《Autumn 1》比起原版的變化來自節奏的改動,對於熟悉原版的人來說,這版本就有如轉速不穩的黑膠唱盤或卡式錄音機,亦有點像一位出色的DJ在捽碟,有趣的是你聽得出來但又毫不突兀,順帶一提,這專輯只發行了黑膠版本。本來帶點輕鬆活潑的秋天現在充滿荒涼,並把這感覺帶到冬天,《Winter 1》所用的手法依然以重寫節奏為主,卻足以把一首巴洛克帶到浪漫時期,《Winter 2》則是將原來的詩意,在小提琴組的襯托下營造出一種靈的感覺,似是音樂家用冷冽的筆觸描繪寒帶針葉林的凄冷景色。這張專輯令人聽得不願停下來,雖然或會令人感到心情沉重,但還是極力推荐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