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wers & Wilkins 705 S3 – 來!享受大規模生產的優勢

常言道,高級音響是精品,不但受眾市場細小,廠家亦大多是細小規模,很少品牌可以利用大量生產去攤薄研發和製造成本。所以,研發顧問和線路提供者(尤其是網路串流)其實大有可為,不過這是題外話。

而 Bowers & Wilkins 就是極少數透過大規模生產,令不少高階技術與調聲變得不再離地,本來難以使用全新模具的地方,都變得可行。看看近兩代 800 系列的聲箱製造方式,以及聲音表現,就會明白高產量的好處。否則如此複雜的工法、建立專用製造工具的成本,換成其他品牌,售價很可能高出一倍。

規模經濟帶來的另一個好處,就是提升下級產品的質素,705 S3 正是其中一位「受惠者」。

逐步升級

以旗艦作為先驅,再將研發成果逐步下放到其他產品,這是音響界的常態。畢竟旗艦型號是品牌象徵,用來宣示他們的技術實力,也是市場推廣的重要工具,售價亦可以定得較高,研發資金自然相對充裕,容許工程團隊有更大發揮空間。而當中的技術成果,一般都會慢慢下放,去提升下級產品的質素。

人人都如此施為,但 B&W 的技術轉移幅度總是比較大。例如頂置式獨立高音導管,就取材自 800 系列。當 800 系列將這個金屬由鑄造改為實心鋁塊銑削,能夠更有效抑制諧震,新一代 700 S3 系列(702 S3、703 S3、705 S3)亦同樣跟進,所以這次試聽的 705 S3,它的高音聲箱原本是一塊鋁錠,而形狀是參考了現時 800 D4 系列,可以更有效地吸走單元背波。

再把時間點推前至三十年前,B&W 推出劃時代的 Nautilus 揚聲器,概念是將單元裝設在消音導管之上,以達至「無聲箱」效果。消音導管的靈感來自號角,號角是由窄開口,沿着一定弧度去外擴大,從而達至擴音、加強指向、令聲音傳得更遠等效果,Nautilus 設計師 Laurence Dickie 就想到將號角反轉,變成由闊到窄,長度就根據單元負擔頻段的波長去計算,再於導管內充填吸音物,成功處理所有單元背波,令振膜不再受背波反彈所影響。

將旗艦技術變成品牌象徵

700 S3 系列所用 1 吋高音是雙層振膜結構,利用鋁合金圓環去加固半球形碳化振膜,令表面那層振膜可以造得更薄更輕巧,但剛性卻可以更高,而且將盆分裂頻率推高至 47kHz,在 702 S3、703 S3、705 S3 的高頻範圍(33kHz)以外(而 705 S3 的標示頻率響應為 50Hz ~ 28kHz ±3dB)。

順帶一提,剛發表的 600 S3 系列,就取用了這款振膜。

702 S3、703 S3、705 S3 的高音單元與導管之間,加入了退耦技術,減少兩者的震動傳遞,進一步增加高音清晰度。

至於中低音方面,在 705 S3 可以找到一枚 6.5 吋中低音,振膜當然是用銀色的 Continuum 纖維編織。Continuum 纖維由 800 D3 系列,開始慢慢貫穿 B&W 的產品線,取代了經典黃色 Kevlar,象徵品牌已進入一個新世代。

每次改款,都更接近上一代旗艦

進入試聽環節,場地是我們細試音室,為 B&W 705 S3 準備了 Luxman D-07X CD/SACD 機、Accuphase E-5000 合併機、一 對 Analysis Plus Power Oval 2 MK 2 電源線、Grimm Audio SQM XLR 訊號線,以及一對 Analysis Plus Black Oval 12 喇叭線。

705 S3,以至整個 700 S3 系列的喇叭線接線柱,雖然仍舊是雙線分音,但不再是以往的上下排列,而是橫向一排過。廠方稱這個改動,可以令整分接線柱組件變得更細小,更少機會起震。

B&W 自 800 D3 開始,聲音取向出現明顯變化,變得更加中性、更為敏銳,當然亦比以前更準確,無論是鑑賞音樂、錄音鑑聽,還是似我們那般用來試聽各種音響產品,都有理想效果,所以我們當年很快就在大試音室引入了一對 802 D3,而現在則是 801 D4。

Accuphase 的參考揚聲器,正好就是 800 D3,現在改為 801 D4。雖然 Accuphase 的聲底一直在微調,但更明顯地向中性靠攏,就應該是改用 800 D3 作為參考揚聲器開始。因此,兩個品牌實在非常夾聲。

705 S3 的取向,甚至聲音質素,都很直接地聯想到 800 D3 系列。

大家風範

調整平衡度與擺位時,Javier Perianes 的《Schubert: Impromtus, Op. 90》是參考專輯之一。在 140 呎空間內,揚聲器與背牆距離大約兩呎多,兩隻揚聲器相距接近 9 呎,和聆聽位置呈等邊三角形。這時候,將喇叭線全數接在 LF,高低音平衡度會更為理想。

705 S3 的動態出奇地好,高低延伸都夠闊,而且平順,高音滾降點未有推得很高,而中低音也沒有可聞峰值,一切都很線性又自然,沒有誇張的刺激音效。就算重播鋼琴這種大動態樂器也好,瞬變快得來,依然可以聽到起伏軌跡,而且高音沒有開叉,反而帶出很多變化。低音也沒有很進取,卻可以剛好觸及超低音部分,聽得出是線性地滾降。

回想過來,曾經出現過不少大眾認為其聲勢大於體積的書架仔,它們的特色大多是音壓大、動態對比大而刺激、音像比同類揚聲器大上不少、中低音特別誇張,官能刺激是有的,但實際低音延伸其實不強,而且表達能力不太強,很喜歡將不同風格、取向的專輯播成很相似,音色變化亦細。

705 S3 不屬於這類浮誇型揚聲器,它的聲音能量、音像大小,都可以有很大幅度的變化,而且很輕微的對比都清晰,用影像去比喻,就是色階豐富、光暗漸變層次十分之多。

更重要是準確,聽一聽鋼琴的高音部分就會明白,705 S3 沒有加甜,也沒有特別強調晶瑩感,光輝充足而不過量,沒有掩蓋當中的微小細節。

705 S3 的中、低音亦見出色,琴槌動作、琴體分量足夠,只是比起高音來說,就有點平實,但平實不是壞事,不貪心反而更好。最重要是平均、全頻連貫、速度和分析力夠好,整體密度不錯。聲音質素和品味超出了對這個價格的期望值。

有潛質

705 S3 的密度、分析力,都可以應付更大空間,現時這個9呎等邊三角形之下,音場完全連貫,深、闊沒有斷層,音像大小對比明顯,訊息量多而主次分明,不會令人煩躁,亦即是失真夠低又自然(高失真的聲音會使人惱火,不自然的聲音會令腦袋不停在思考,因而容易疲倦)。

這款揚聲器的高音擴散控制得宜,由平排到 Toe in 至直指聆聽位置,結像能力都同樣出色,音場亦十分開揚,當中差距不是非常巨大。如此表現可以令用家有很大調整空間,尤其是全頻平衡度,以及控制反射聲分量。亦因為高音失真低,與中低音能量相若,所以 Toe In 也不會出亂子。

聽一聽《Beethoven: Songs & Folksongs》(Ian Bostridge & Antonio Pappano),Ian Bostridge 演唱時上半身擺動幅度很大,705 S3 很直接又清楚地表達到這一點,不但聽得到口形移動,更有清晰的胸腔,是一個完整的上半身,立體感強得出奇。

之前接連聽過《Mahler (arr. Riderelli) – Symphony No.1》(Ensemble Omnia Hong Kong. Wilson Ng)、《Interstellar》電影配樂專輯、《Songs of Colored Love》(Winterplay)等等,705 S3 都同樣率直地反映不同風格、不同錄音製作質素,還有演唱、演奏的技術與細節,訊息十分豐富但自然,不會覺得有甚麼枝節被特別強調,反映出 705 S3 是一款平均分十分之高又易聽易玩的揚聲器。

總代理:Bowers & Wilkins
零售價:HK$26,800 / 對、HK$6,800 / 對(專用腳架 FS-700)

Archimedes

音響、音樂、耳機、電影、奇幻文學、汽車、鐘錶、葡萄酒...男人喜歡的玩物,幾乎全部上癮,奈何物慾無窮而金錢有限,只好努力工作、再工作、還是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