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antz SA-KI RUBY & PM-KI RUBY – 押上四十年名聲,以小博大挑戰旗艦型號

永遠懷念石渡健先生

「傳奇」一詞,在其他界別被濫用得頗為嚴重,要在單一領域得到廣泛認同,又有數十年資歷,才配得起「傳奇」之名。在音響界,真正的活傳奇屈指可數,有一位先生,卻是毫無爭議的傳奇人物,他就是石渡健。

今年,是石渡先生加入 Marantz 第四十年,KI RUBY 系列成為兩者的紅寶石紀念,難得的是石渡先生選擇推出一套中階訊源、合併機,而非旗艦型號,只因他天生喜歡挑戰,「有人問我,如果預算不設上限,你會弄出怎樣的產品?我說這樣沒意思,因為實在太簡單了!要在有限成本下,創製出能夠越級挑戰的,才值得嘗試嘛!」

如此這般,KI RUBY 系列就成為石渡先生押上四十年聲譽去以小博大的紅寶石結晶。

SA-KI RUBY

新一代 MMM – Conversion 成就 1bit 解碼

二十多年前,即是 1996 年,第一台掛上 KI Signature 名字的 CD 機,是 CD-63 MkII KI Signature,它的原型是 Marantz 史上第一款 CD 機 CD-63(1982 年面世)。

二十多年後,數碼音樂由編碼到載體,都經歷了不少轉變,SACD 出現;超越 16bit 的 PCM 大行其道;PCM及DSD都不再受光碟所限。隨時間推移,現在不少 CD 機已成為數碼音樂中心,SA-KI RUBY 亦然,它能夠播放 CD、SACD、CD-R;另有 USB 介面,連接電腦以播放最高 DSD 11.2MHz、PCM 32bit/384kHz。

既然是 KI-RUBY 紀念版,自然需要一顆「紅寶石」作為點綴,它放在 SA-KI RUBY 的前面板上方,在鐳射雕刻方式刻上的「Ken Ishiwata(石渡健)」簽名上出現。

自從廠方最新一代旗艦 SA-10 開始,MMM-Stream(Marantz Musical Mastering)成為 Marantz 於數碼方面的招牌技術。MMM-Stream 的重點在於,經廠方編寫的特殊演算法及數碼濾波,將所有數碼訊號,轉換成為 DSD 格式;再交由非常簡單、由廠方自行設計的 1bit 解碼,將 DSD 轉換成模擬訊號。

SA-KI RUBY 所用的 MMM-Stream 是最新版本,初步聆聽,發現它播放 CD 的效果比起 SA-10 更加自然,正是新演算法其中一項改進。

Marantz 之所以擁護 DSD,聲音個性是原因之一,另一原因也許令品牌與 Denon 有更明顯分別。要知道 Denon 強調自己創造了世上第一台 PCM 錄音器材,Marantz 選擇 DSD,實屬明智。

USB 與光碟之爭

SA-KI RUBY 用上 SACDM-3 CD/SACD 拾訊機芯,是 Marantz 自家製品。雖然,它的非同步 USB 也許更多賣點,它支援最高 PCM 32bit/384kHz 和 DSD11.2MHz。但要令 USB 輸入好聲,有一點其實比支援甚麼格式更為重要,就是隔離措施。這台器材包括 USB 在內,所有數碼輸入皆設有隔離。對 USB 來說極為有效的原因,在於它可以擋住來自電腦的各種干擾,也就是令 USB 衰聲的主要原因。

這種隔離措施,首見於同廠舊有網路串流播放機,及後,隔離濾波規模愈加愈大,致令第二代設有 USB 濾波的串流播放機,其 USB 輸入的音質經已令串流佔不到任何優勢。

多年後的今天,石渡先生甚至指出 SA-KI RUBY 的 USB 輸入比播放光碟更好聲,理由除了是它的這組輸入的確出色之外,還因為如此做法可以排除拾訊機芯的機械震動。只不過,比較過 SA-KI RUBY 的 USB 輸入(配合普通個人電腦)和播放 CD(還不是 SACD 呢!),CD 根本不落下風,只能夠說,別要看輕 Marantz CD/SACD 機芯的質素,畢竟 Denon & Marantz 的機芯,現時被不少 Hi-End 品牌所採用,聲音表現與可靠程度得到行家認同。

重新安排機內布局

SA-KI RUBY 採用品牌非常喜愛的鍍銅機殼,不過元件分布經過重新安排。環型變壓器放在機身左方,拾訊機芯剛坐鎮機身中央位置。

左方是數碼接收、處理部分,右邊是DA轉換及模擬放大線路,一切井然有序。

模擬放大部分用上 Marantz 獨門 HDAM-SA3 和 HDAM-SA2 技術和低阻抗輸出設計。耳擴部分亦應用了 HDAM-SA2 技術。

PM-KI RUBY

企圖挑戰旗艦?!

PM-KI RUBY 外型與 SA-KI RUBY 如出一轍,比起旗艦的一細一大西裝,視覺上更為統一。PM-KI RUBY 亦用上鍍銅機殼,不過底盤改為雙層結構,更加堅固。當然,鐳射雕刻與「紅寶石」亦設在同一位置。

Marantz 曾經是單純的擴音機生產商,從真空管過渡至晶體管,由模擬玩到數碼,各項技術都經過多次大革新,包括首次在 PM-10 身上應用的 Class D 放大技術。

PM-KI RUBY 由石渡先生親自帶領設計團隊進行研發工作,其聲音表現自然令人期待。它借鑒了旗艦 PM-10 合併機的 MM/MC 唱頭放大線路,即是 Marantz Musical Premium Phono EQ,為黑膠玩家提供一個簡單直接的好聲方案。

至於供電部分,核心是一個金屬罩屏蔽,內裏想當然是環型變壓器,根據廠方資料,前、後級的供電是完全分離的,對分析力大有裨益。

HDAM 是 Marantz 一項獨門放大技術,能夠輕易化為模組,應用在不同產品之上。PM-KI RUBY 的 HDAM 版本,源自旗艦合併機 PM-10,再加上最新的電流回授設計,提升頻寬表現。

左、右聲道的功率放大模組各自獨立,連沉熱器亦分成兩片,兩者之間設有銅板隔離。而這兩分模組,就是品牌自行設計、參考自 PM-10 的 Class D 功率放大電路。

它在 8Ω 負載每聲道輸出 100W,阻抗跌至 4Ω,輸出提至 200W,似乎是大電流設計,合乎石渡先生的理念,他認為雖然近代的揚聲器愈來愈難推,不過並非毫無辦法推得好,要令揚聲器展現他追求的大動態、大音場,擴音機就要提供充足電流輸出。

機背那組名為「CD」的輸入,其 RCA 插座比其他輸入更高級,一般情況下,建議使用這種輸入。

大空間展現大場面

還記得當 SA-10、PM-10 來到我們編輯部時,開聲的地方是大試音室。石渡先生說,KI RUBY 系列有力挑戰旗艦,那就不如把它們放到旗艦曾經待過的舞台,直接見真章。

面對一對 B&W 802 D3,以及近四百多呎空間,一套 KI RUBY 依然稱得上淡定,偶然來一些連續抽鼓,都不會出現乾塘情況,能夠應付五十人或以下編制的管弦樂團演出。

在如此空間及揚聲器配套下,KI RUBY 西裝能夠展現出巨大音場、大動態對比,以及中低音厚暖等特性,大電流輸出令 PM-KI RUBY 得以嘗試以小博大,而 KI 系列的招牌音色,亦十分明顯。

這種招牌聲底,包括大音場、大動態,以及全頻溫厚,中音充滿韻味,令人聲變得成熟、迷人,輕易令人聯想到石渡先生不時提起的一個詞彙:「性感」。這種個性不易被改變,包括更換線材組合,甚至為 SA-KI RUBY 配上另一款擴音機、把 PM-KI RUBY 接上其他訊源等等,這種味道會稍為變淡,不過依然十分清楚地告訴你,它們擁有自己的聲底。理論上,你是喜歡石渡先生的聲音美學,喜歡這一把聲音,才會考慮 KI 系列,那就怎會想要改變它呢?不如利用一些中性好力的線材,讓 KI RUBY 得以自由發揮吧。

嘗試更多組合

以 KI RUBY 西裝作越級挑戰,的確有一定趣味,不過,百餘呎空間才是它們的最佳舞台。把試音地點換成細試音室,揚聲器換成 PMC twenty.22,先前聽到 KI RUBY 的一切優點都保留下來,部分更有所強化。

不變的有大音場、飽滿結像、豐厚中低音、溫暖音色,以及柔和與細緻。更出色的則有動態、控制力、全頻分析力及層次。雖然音色溫厚,不過頻寬表現其實頗為出色,不會令金屬樂器暗淡無光,更不會降低泛音通透度以及空氣感,合乎現代音響審美觀。

換線、換揚聲器,仍然聽到 KI RUBY 固有聲底,連帶播放不同音樂軟件,亦會聽到這把聲音,它們不是一套重播機器,不追求隱形,套一個日本音響界常用的詞彙:「唱片演奏家」,KI RUBY 是如此一套器材,會用自己角度將錄音作重新演繹。

至於 SA-KI RUBY 的兩組數碼濾波,聲音分別不大,不用努力去反覆對比。硬要挑出兩者分別,就只是「Filter 1」稍為銳利,控制力較強;「Filter 2」音像比較飽滿,聲音更從容,不過差別不明顯。

猶記得試聽 SA-10 的時候,播放 PCM(包括 CD)與 DSD(包括 SACD)時,音質有明顯差距,PCM 的聲音細節被柔和化,部分起伏變得平緩;與 DSD 的大量訊息、變化萬千的連續起伏,出現強烈對比。來到 SA-KI RUBY,理應是得益於新版 MMM 演算法,令 PCM 的細節得以保留,和 DSD 的差距有所收窄。不過,假如同一張專輯有 PCM 和 DSD 兩個版本,請務必選擇 DSD,畢竟,就算提升了重播 PCM 的表現,與 DSD 的距離依然明顯。

總代理:Sound United
建議零售價:HK$32,800(SA-KI RUBY)、HK$32,800(PM-KI RUBY)

Archimedes

音響、音樂、耳機、電影、奇幻文學、汽車、鐘錶、葡萄酒...男人喜歡的玩物,幾乎全部上癮,奈何物慾無窮而金錢有限,只好努力工作、再工作、還是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