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 年,英國肯特郡梅德斯通市出現一家名為 KEF 的工廠(鋼板搭建的半圓形建築物),前身是一家名為 Kent Engineering & Foundry 的農/工業用掃地機製造廠,創辦人是電子工程師 Raymond Cooke,處女作是 K1 Slimline 揚聲器,採用 B1814 這個平面鋁薄箔底,再鋪上聚苯乙烯面的低音單元、M64 橢圓形中音單元、T15 塑料薄箔半球形高音,置入一個僅厚 5 吋的密封式箱體之內。T15 塑料高音單元就在這一年誕生。
接著,他開發了三文治結構的 B139 單元,音盆形狀似運動場,前後用兩片鋁箔夾著一片聚本乙烯薄片。那個年代,紙音盆是最流行的音盆物料,奈何紙盆製作需時、艱難、昂貴,Raymond Cooke 大膽而創新的嘗試,不僅為單元應用物料與揚聲器史寫下新一頁,更讓他於 1979 年榮獲英國皇室頒發 OBE 官佐勳章。
LS3/5A
50 年代初,Raymond 取得英國倫敦大學電子工程理學學士學位,隨即加入 BBC 工程設計部,認識了當年的頂尖工程師 Dudley Harwood 和 D.E.L Shorter。數年後,他加入 Wharfedale,與 Gibert Briggs 共事五年,為他開發單元與設計揚聲器之路奠下了良好基礎。
60 年代中期,BBC 工程部在實驗並開發了 Bextrene 塑料作為音盆,優點是對溫度與濕度不敏感,穩定性高,而且擁有更佳的上延力,令高音單元無需兼顧某段中頻工作。研究讓 KEF 於 1966 年推出 Bextrene 音盆的中低音單元 B110,第一代 B110 的最高頻應大概是 5kHz(其後改良為可為上延至 15kHz 以上),BBC 設計的 LS3/5 便應用 B110 與 Raymond 同期開發的 19mm 塑料薄箔半球形高音單元 T27。
在 KEF 開發 Coda 小型揚聲器的過程中,BBC 發現 KEF 作改良單元後的聲音個性稍有不同,LS3/5A 的趨形便於 1974 年夏天誕生。BBC 於是公開授權商業機構領牌便可推出此型號的揚聲器,但必須要使用 KEF 製造的 T27 及 B110 驅動單元。Rogers 在 1975 至 1993 年間生產了一共 4 萬對,而 KEF終於在 1993 年也領牌生產了 2000 對,連同其他品牌,LS3/5A 的產量高達 5 萬對(1993 年 KEF 統計數字)。至今,仍然有不少品牌為向這款傳奇揚聲器致敬,各自推出以 LS3/5A 為型號的小書架揚聲器。
創先河
與 BBC 攜手開發 LS3/5A 只是 KEF 其中一個經典。1971 年,Raymond 與 KEF 的技術總監 Laurie Fincham 向 Hewlett Packard 借來當時最先進的分析儀,針對揚聲器的脈衝反應進行分析。另一方,Laurie 與 Bradford University 合作以電腦技術去研究揚聲器在會堂中的音響反應。KEF 不折不扣是全球首家應用電腦運算來設計及測量揚聲器的公司,讓他們推出了每對誤差少於半個 dB 的立體聲揚聲器。1977 年,KEF 推出經典作 Model 105,是 KEF 首次讓高音單元、中音單元及低音單元各自有獨立箱體,校正每個單元到達皇帝位的時間一致,呈現出既闊又深的立體音場。
Uni-Q 面世
80年代初,NASA(美國太空總署)發現磁力比一般磁鐵強十倍的釹磁,對使用新技術靈敏度極高的 KEF 便想到利用釹磁設計同軸單元。1988 年,KEF 第一代 Uni-Q 同軸單元誕生,並應用於旗下 C 系之中。翌年,KEF 推出 Reference 105/3,置入第二代 Uni-Q 單元。至今,Uni-Q 已發展至第 11 代,採用雙層鋁箔膜高音單元與鋁盤中音單元、橘形導波器、Z-flex 懸掛邊,令 Uni-Q 擁有更快更準的聲音重播。
1992 年,香港金山工業集團購入 KEF 至今。1995 年,Raymond Cooke 與世長辭。儘管品牌易手,金山工業集團仍然銳意要秉承 Raymond Cooke 的設計精神,延續 KEF 在揚聲器設計歷史上的傳奇。一對 Reference 207/2 進駐本刊總編何森家中七年,至今仍聽得津津有味,家中的其他器材換過不少,唯獨鍾情 207/2 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