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F Reference 5 – 低頻控制力強,Uni-Q清甜透美!

KEF研發總監Mark Dodd於來港,正好向他請教The Reference設計上的幾個疑問。有興趣鑽研The Reference的讀者不妨參閱KEF網上提供的白皮書。

dsc03225_small

訪問

珍納:我最好奇是,為何Reference 5的Uni-Q不用頂置式呢?

Mark:整個設計的理念是要達到「點音源」的最理想設定,除了Uni-Q本身是同軸設計,我還要把Uni-Q放在上、下兩對鋁盤低音的中間,完成最佳的「點音源」擴散表現。另外,我們設計The Reference的導波器時,有效抑制了面板繞射的問題,保持高、中頻的準確性。

model-5-fronton_wbg
最佳「點音原」排列

 

珍納:我另一好奇的,是新版The Reference的Uni-Q與LS 50的Uni-Q是否同一版本?在白皮書中,廠方稱這是第11代Uni-Q單元。

Mark:版本不同。由於The Reference的Uni-Q不用兼顧重播低頻,固此直徑可以縮小,還有管道部件、鋁環、磁鐡體積也不同,LS 50用液冷式磁組,The Reference用上成本昂貴的釹磁,這便可以將磁鐵體積縮小。

uni-white-paper
第11代Uni-Q同軸單元

 

珍納:為何The Reference今次全部改用鋁膜/盆單元呢?包括高、中、低音?

Mark:鋁單元確有其物理上的問題,但我們想到了方法去解決鋁單元的弱點。高音膜部份,我們採用了研發自Blade的單元技術,以一片穹頂鋁箔黏貼在一片半球形鋁箔上,雙鋁膜單元令震膜更硬,向上延伸力更高,滾降點由40kHz開始。

至於中音單元,我們除了令中音單元的磁組完全獨立於高音單元的磁組外,更於磁組內加入一個獨立環去控制中音單元可能出現的失真。

低音單元同樣開發自Blade的設計,除了音盆形狀,當中的Cone breakup組件能讓低頻更順滑的延伸至2kHz以上,同時避免了5kHz以上出現波峯。鋁單元的優點是經過控制後,可以令聲音更加準確、通透、傳真,由於我們的揚聲器面對的正是國際市場,故此,一個符合更廣泛聆聽要求的設計越來越重要。

 

kef-01
Cone breakup組件能讓低頻更順滑的延伸至2kHz以上

 

珍納:今次由Uni-Q到低音單元,懸邊全部改用內凹式設計,何解呢?

Mark:原因是我們不希望面板有任何凸出之物對聲音造成任何不良反射。另一方面,內凹式懸邊控制力事實上也較優勝。

reference2014-lf-cutaway
內凹式懸掛邊

 

珍納:相比前作Reference 207/2,全新The Reference在外形設計上看似比較簡樸,也近似R系列,為何會有這個決定呢?

Mark:在我們的研究中,發現市場對簡約線條的揚聲器最受落,修長箱身更易入屋。如果追求外形設計特別的,我們有Blade和Blade 2。

珍納:可以解說一下The Reference的分音器設計嗎?

Mark:今次,我們的工作非常仔細,我們為每一款元件進行過檢測和聆聽測試,從多項元件中挑選最適合的設計。在結構上,選用高階複雜的分音線路會獲得非常優美的頻應曲線,我指的是紙張數據上,但聆聽上則不然。我們選用1階和2階分音線路設計。

reference2014-pair-crossover-wbg
簡單分音線路,降低能量消耗。

珍納:你會選擇The Blade抑或The Reference呢?

Mark:兩款產品的設計在調音上有不同取向,作為一個貪心的人,我當然希望同時擁有。The Blade對我來說聲音比較甜,The Reference於我而言,衝擊力比較強。容許的話,我會把The Blade放於客廳,把The Reference放在書房。

珍納:The Reference最適合播放哪一類型的音樂呢?

Mark:一定是高解像度的高清音樂,因為我們追求的是反映錄音的本質,好與不好,用它們聽MP3會是很痛苦的事情(舉這個例子,是因為Mark的小兒子只喜歡聽Spotify,讓他感到有點難過)。

model-5-cabient-cutaway-wbg
Reference 5的內部結構並不簡單

高阻尼

當Reference 5送抵本社,最吸引筆者目光的是整塊面板細滑精緻的造工,那是一塊由三十多層樹脂與鋁金屬以三文治式疊起,再以高溫加壓的高阻尼性前障板結構,加上亮銀單元邊框,設計非常醒目,尤其是配襯非常流行的簡約家居設計, Reference 5的確比前作Reference 207/2適合。如果要筆者選擇,我會選擇高光白箱體配彩藍邊線設計的特別版Reference 5。

猶憶起鍾哥於記者會上的「兩蚊」測試,他把一枚「兩蚊」豎立放在Reference 5的箱頂,重播大動態、大音壓的選曲,「兩蚊」絲紋不動,足證整個箱體諧震之低。

 

調校

鄉下妹出城,老實說,今次是筆者首次在本社大房測試兩聲道產品,也是首次測試逾十萬港元的兩聲道產品。故此,我希望由零開始。

我發現Reference 5的釘腳設計、橋接設計和調校水平設計均非常聰明。釘腳可以用六角螺絲從上扭動,不用大費周章要旁人移起才能扭動。在底板上,Reference 5已加設了水平珠,令我可以獨立完成基本調整工作。Reference 5的接線柱設計線條優美,據聞意念是來自小提琴的弦線鎖。每對喇叭柱之間,有兩個接線柱旋鈕,接線柱是藏在箱內,視覺簡潔美觀。用家若然想換發燒jumper,扭開,接在外,即成。

 

img0158_retouch_150414
腳座附設水平珠方便調校

 

_dsc0926
喇叭柱的形態據聞意念是來自小提琴的弦線鎖

 

我先拉開一對喇叭(約12-13呎),然後稍微toe-in,與座位間保持一個等邊三角形的距離。一步步將兩台揚聲器之間的距離收窄,一步步把toe-in角度加深。我發覺Reference 5的擺位要求並不一樣,要營造深度的立體感,要保持比例適中的口型,擺位不用闊,與皇帝位之間,應保持一個高身倒置三角形狀。

最後定案,是兩座揚聲器之間,保持約8呎距離(兩顆Uni-Q距離);兩座揚聲器與皇帝位之間,保持12呎距離。Toe-in要求要sharp,讓兩顆Uni-Q面向座位,即視覺上(坐於皇帝位)完全看不到兩座揚聲器的側板。Uni-Q的最佳表現,是要與耳朵保持水平或水平微對下的位置,若然配合Reference 4c中置揚聲器,三顆Uni-Q能夠完全成一直線。與前作相比,Reference 5的Uni-Q單元雖然下移,卻剛好與不少現代時尚沙發設計不謀而合,我立即想到Ligne Roset Togo。

 

_dsc0934
拉開外框,便可以隨個人口味換長管或短管。

長短管

Reference 5最特別的設計是附設兩對長管和兩對短管讓用家自行校聲。Mark指,長管的低頻下潛力來得更滑更深,而兩對管的目的是要讓Reference 5融入不同面積的房間、不同吸音系數的房間之中。無論在KEF銅鑼灣Showroom或本社約400呎影音房,我也喜歡雙短管的演出,聲音來得明快生猛。

_dsc0937

器材配搭

Reference 5的性格有點挑剔,配前、後級、配訊號線與電源線也必須講究,才能讓它發放異彩。一定要昂貴嗎?又不一定,由於Reference 5非常敏感,每換一款產品、每換一款線,變化也十分明顯。在過程中,我們讓Reference 5夾過Krell前、後級,Krell比較濃重的低頻與Reference 5的金屬盆個性重疊。我們用過Vitus Audio的訊號線與電源線,同樣遇到低頻個性重疊的情況。銀線呢?太過陽光,與Uni-Q一樣屬陽光活潑型,應避免使用。最後定案,我們選用整套參考播放機、解碼連前後級,即Accustic Arts Drive II CD轉盤 + 同廠Tube DAC II – MK2,前級用ModWright LS36.5+PS36.5,兩聲道後級用Hegel H30。

兩條Burmester電源線分別接CD盤和解碼器,一條Analysis Plus Golden Oval電源線接PS36.5電源盒,一條GigaWatt LC-2MKII電源線接後級。轉盤至解碼訊號線用Analysis Plus Crystal Digital(XLR),解碼至前級平衡線用Atlas Ascent Symmetrical,前級至後級平衡線用日本TiGLON MGL-X10。在選用TiGLON前,我曾經用過Audio Note ISIS平衡線,相比下,TiGLON的聲音在這套組合下顯得更加從容,樂器泛音的延伸力更深邃、更透明,空氣感更強,不過高頻比較銳利,除了古典,我相信這個配搭聽New Age音樂同樣出色。相反,Audio Note帶來了一份更有肉質的中低頻,令鋼琴鍵更加穩定有質,整個中低頻的肌理更加明確,高頻比較圓滑,兩款線令聽法完全不同,各有優點。

 

_dsc0052

青春氣息

兩聲道比電影音效吸引的,是兩聲道喇叭可以擁有多變的個性,電影系統一般來說只要符合最基本的快、狠、準、勁已經足夠。Reference 5屬敏感型系統,些少的低頻臃腫,輕微的光輝明亮也能鉅細無遺的反映出來。Uni-Q同軸單元聲音個性與Cabasse的raw、Tannoy的溫暖不同,它擁有一份清甜氣息,味如清香的桂花糕,可口鮮明。今次The Reference選用鋁中音盆,令聲音的線條感更加鮮明。

數整個系統我最喜歡的部分,無疑是淺盆外形的低音單元。這款淺盆單元的反應飛快,聲音呈現鮮明清晰的層次感,逐級下潛,低頻一浸浸越潛越深,三角琴的低音鍵敲得結實穩定,大提琴與低音提琴的弦聲與木箱聲的延展味道濃郁。可是,這款鋁盆低音也並不平易近人,任何會令中低至低頻出現脂肪聲的配搭,它會清清楚楚地反映出來。

 

入迷

偶然下,對《Amour》原聲大碟著了迷,開始學聽古典音樂。Reference 5令我對Alexandre Tharaud的演奏更加入迷。重溫這張電影原聲大碟,這對揚聲器對他的演奏情緒挖得更深,首兩曲舒伯特的情緒起伏對比更加強烈,他的指法時清時矇,他的情緒時而浪漫,時而迷幻,一曲中總是變幻不定。回憶起電影中那對老夫婦細水長流的感情,我想曲終應該有更濃郁的沉鬱,不過Reference 5會適度地演譯這種深沉,卻不會令聽者跌入情緒的深谷。再播Alexandre的《Autograph》,他的琴音是纖細圓滑,沒有菱角,沒有丁點硬朗,總帶著一份深情的溫柔,輕易觸動我心。Recomposed By MAX Richter的四季,Summer 3與Autumn 1的演出由Reference 5重播,那份演出的狠辣感強烈。

ref5_bi_white_sideon_facing_left

有木味

聽過《鬼馬五重奏2》(Jokes),Reference 5的立體感把Track 1波卡舞曲《雷鳴與閃電》播得很生鬼,我特別喜歡當中的大提琴與低音提琴的演出,弦聲彈力生鬼,聲音的層次與下潛力令我獲趣更豐,當中最迷人是木箱的味道滲透出來,木箱的體形、泛音的自然、木味的濃郁令我對這款鋁盆單元另眼相看。小提琴部分,這張錄音聽來是弦線聲部分走得比較前,木箱聲較淡,播電子小提琴也許更有魅力。換上Julia Fischer《PABLO DE SARASATE》,此CD收錄的小提琴音比較厚,木箱的和弦更濃,是另一份感動。Alison Balsom於《Paris》的選曲相當刁鑽,似乎更適合作為電影配樂,但她吹小號的柔滑與細緻與Chris Botti不同,技巧上似乎更加精緻。

 

人聲播過不少,播《羅敏莊‧這一曲送給你》對Reference 5來說手到拿來,並無挑戰性。找來《Five Songbirds》的「Kinderpiele」,豐富的唇音、喉音、恰當的齒音形像立體感似乎出現在我前面,將本來菱角比較分明的語言帶來了舒適的溫柔動聽。Peter, Paul and Mary《In These Time》今次重播沒有raw味,人聲厚甜圓滑,輕帶溫暖感。

 

嚴格來說,Reference 5保持著金屬膜、盆單元那份清晰的分析力與中性感,其聲音個性不會過暖過柔,如果用顏色作比喻,我會認為是非常接近白的米色。如果用鉛筆作比喻,它是HB筆。最後,我特別推薦用Reference 5播節奏較快的法國音樂,播Stacy Kent只是一次小試牛刀,真味全在總編曾於「編者的話」介紹過的《Quadro Nuevo》,那種輕快通明,豐富的曲式,再加上能精彩地幻化如影像般的舞台與樂器立體感,教我聽得津津有味!

 

正如Mark Dodd所言,一款好的揚聲器不是用來批判,而是享受音樂帶來的樂趣!

ref5_cb_aluminium_sideon_facing_left

 

標準色定價:HK$117,000 (鋼琴黑/核桃木色)

高級木色定價:HK$129,000 (紅壇木、白/藍、黑/銅)

代理:    GP Acoustics (HK) Limited

珍納

有說,喜歡電影的人,是喜歡逃避現實的人.......有靚畫面,有靚聲音,藉好音樂逃避現實,不亦樂乎!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