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A T10i – 隨身重金屬

到底耳機市場還有多大空間?還可以容納多少新品牌、新產品?這個問題確實是一個大謎團,數年前仍有不少聲音說飽和情況即將出現,結果呢?近年這種「預言」愈來愈少,取而代之是每個市場空間都有更多高質素產品。一直專注於潮牌的大昌影音,近年亦開始發力,尤其是入耳式耳機板塊,取得法國EarSonics的代理權之後,去年更引入了英國品牌RHA,再加上今年的AUDIOFLY,陣容非常完整。

T10i-1

合金愛好者

RHA來自蘇格蘭格拉斯哥,專注於入耳式耳機產品,現時共有五個型號,全數採用動圈單元,外殼同樣加入金屬元素,次旗艦產品名為T10/T10i,整個外殼都是不鏽鋼,以「注射成型(Metal Injection Moulded)」方式製造,當中經過一種特殊熱處理,在攝氏1,300度之下受熱十小時,廠方指這個工序會令金屬變得更堅固耐用。

T10i用上不鏽鋼外殼,不過重量比預期中來得輕了盈,加上出色的佩戴感,雖然未至於有戴等如無戴,但放眼市場,它的舒適度擠身入耳式耳機界別的前列位置。它的外殼造形似曾相識,採用同類外形的耳機,絕大部分有著一個共通點,就是戴得舒服,只要佩戴方法正確,它就能夠完全陷入耳窩。甚麼是正確方法?就是當你把入耳式耳機放入耳道時,應該同一時間以另一隻手將耳殼向後拉,以增加耳道空間,方便把耳機導管放得更深入,亦有助疏導多餘空氣,否則就算再用力把耳機塞進去,當耳道內的空氣再度膨漲,就會把它推出來。當導管不夠深入,或是偏離正確角度的話,聲音表配就會大打折扣。DSC_0616

雖然T10i的外形在市場上有不少「近親」,但它的耳掛彈性充足,特殊節理既能提供足夠摩擦力固定耳機,又不會對耳背做成過多壓力或摩擦。型號名字的「i」,代表它設有三鍵線控功能,對應iOS產品,內置的收音咪可作通話之用,這個線控的位置接近腮邊,不需要再用手把它放近嘴邊。

大部分入耳式耳機出現損壞,原因離不開過分拉扯耳機線,以致與耳機本體、插頭或線控的接口撕裂,T10i部分設計細節,正好解決這類問題,例如在耳掛末端、插頭連接位進行加固,而線身則用上觸感近似矽膠的物料,包裹著OFC無氧銅,柔軟與韌性俱全,堅固之餘,聽診效應亦十分輕微,配合線夾一起使用,效果就更為理想。

DSC_0620
爽直不做作

由於受測的T10i是全新品,需要稍作熱身,因此先行插進HTC One(M7)連續run-in數十小時。大部分手提電話的聲底,都傾向加強中低音、減少部分高音細節以令聲音更圓滑,配合這款耳機,這種取向的播放器,大多能夠與這款耳機產生化學作用,只是如非耳道太窄,否則建議使用原裝耳棉,取代矽膠製品,有助柔化部分堅硬質感。
真正的參考配搭是Calyx M,T10i並非難推的耳機,不過對訊源依然有一定要求,這台DAP在驅動力方面不用懷疑,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記得把輸出阻抗設定在中間檔位,以兼顧控制力與從容。聲底方面,Calyx M的暖和、飽滿,正好將全頻爽朗、高音鏗鏘的T10i注入更多肉地,重播鋼琴是這個組合的強項,原本就擅於表現機械感,配合厚度出色的DAP,令琴腔變得更有分量,無論是Martha Argerich的力量,還是內田光子的精雕細琢,都有直接地表現出來,更輕輕注入一絲金屬感。

DSC_0612

人聲方面,帶出女聲的清秀感自然是它的強項,而男聲亦沒有因為高音較為凝聚、細節分明而缺乏水分,誠然,T10i不是中音厚實的耳機,只是不代理它重播人聲、尤其男聲方面欠缺質感,只是它的質感是由細節量及豐富層次都組合而成,而非厚潤濃郁的類型。

以上的聽感皆為「Reference」filter下的結果,不但全頻平衡度出色,面對不同樂種亦表現不俗,不會偏食。改用「Bass」filter的話,播放《Survival》(Muse),鼓聲依然結實,不過原本含蓄、墊底的低音變得更多、更搶耳,高音細節被柔化,鋼琴的硬質感輕微減退,人聲尤其和唱的女高音,聽起來更厚更成熟。「Treble」則是中空設計,並未塞入在另外兩款濾管內出現的黑色濾棉,一切就變得更加直接,高音細節大爆發之餘,鼓聲分量卻沒有明顯收縮,只是這個設定下,對錄音質素的包容力會大幅下降,尤其是高音部分,假如錄得不夠平順,它會毫不留情地將那些開叉位置一一重現。整體來說,還是「Reference」filter最為自然,平衡了分析力、厚度以及音樂感。

總代理:大昌影音

建議零售價:HK$1,778(T10i)、HK$1,678(T10)

Archimedes

音響、音樂、耳機、電影、奇幻文學、汽車、鐘錶、葡萄酒...男人喜歡的玩物,幾乎全部上癮,奈何物慾無窮而金錢有限,只好努力工作、再工作、還是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