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有行家朋友的器材試聽影片之中,被人留言「用 D 咁嘅歌黎試」。無論在影音、攝影器材、電子產品的測試或是個人使用,總會受到其他人質疑你玩不清、用不盡該產品的性能。老老實實,「用盡」本來就十分抽象,而且一定要「用盡」哦?是產品為你達成目的,還是你要遷就該產品呢?

一來,Reviewers 擁有自己一套測試方式、流程以及參考軟件,只要你一直留意他 / 她,自會知道其尺度分寸,尤其是抽象、不能絕對量化的項目,Reviewers 更需要堅持自己那一把尺,沒有觀點就沒有角度,更不可能形容到聲音表現。

二來,如果無法將一位 Reviewer 的尺度轉化為自己的分寸,那就尋找其他測試吧,何苦要他人都跟你那套呢?

另一方面,文章開首提到,是否有必要「用盡」一件產品呢?假如一件產品有部分功能或性能是你想要 / 需要的,同時有部分你用不着,又是否叫做浪費,還是要改變目的呢?

這一方面,沒有固定答案。

Sony A1 and Zeiss Loxia 21mm F2.8 e mount
Sony A1 擁有強大追焦與連拍功能,不過畫質出色,對手動鏡頭亦非常友善,單純拍攝靜態場面,又是否叫做浪費它呢?

以自己為例,在公在私都只用一台相機,就是 Sony A1。大部分時間都在拍攝靜物,不是影音產品,就是風光街景,亦沒有用來拍攝影片。工作以外,主要為它配上手動鏡頭。

在很多人眼中,這不但是「用不盡」它的功能,簡直就是浪費!只不過,A1 的對單次對焦、畫質、各方面的可靠程度,都能夠滿足自己所需,又為何要在意「用盡」它呢?

Theatinerkirche, Munich, shoot by Sony A1 and voigtlander nokton 50mm f1.2 aspherical se
Sony A1, Voigtlander NOKTON 50mm F1.2 SE, 1/50 F4 ISO100

當然,A1 擁有強大的追焦、連拍功能,為自己擴大了可能性,當機會到來,它就會幫你去把握。所以近年開始承接拳擊、龍舟等運動的攝影工作,開拓新領域。

「你是使用器材的人,利用器材去達到你想要的效果、完成所需工作」,在攝影和影音方面都沒有錯,不是非要「發揮它所有功能」,也不是非要聽古典音樂,先滿足自己所需,是首要重點。

但當你想要聽的時候,它不會成為限制器,將你的音樂愛好困死在一個框框之內,又是另一種如處。可能你自己無意嘗新,難保日後有此念頭呢?

Allianz Arena Munich FC Bayern
Sony A1, Zeiss Loxia 21mm F2.8, 1/320 F8 ISO100

有時候,敢於嘗試,亦可能有意外收穫。例如某支微距鏡頭,在風景攝影上亦有出色表現,那就不要被困於「研發目的」、「建議玩法」等等。

以前曾經試過,一款聲稱為訊源而研發的電源線,在一百呎內為合併機供電,不但細緻度、分析力出色,動態、控制力、音場開揚與整齊程度,都出奇地好。

不過就因為產品陳述指出,這款電源線是為訊源而設,就有朋友堅拒相信它在某種情況下,用在合併機身上也有出色表現,甚至連嘗試都不願意。

Sony A1 and Nikon Zf
只要用得順手、達成目的,又何苦拘泥於形式與玩法呢?就如「掃街」,數碼、菲林、無反、DC、鏡頭焦距,都毫無限制

另一例子,就是英國 ATC 一直建議,假如該型號的中、高音以偏心方式安裝,那麼擺位時中、高音單元應該放在內側。然後有部分錄音室和玩家,將兩之左右調轉,就引起不少發燒友在網上攻擊其「擺錯位」。殊不知廠方並沒有硬性規家之餘,香港代理更透露 ATC 工程師向他們提過,假若兩隻揚聲器相距不夠闊,可以試試將中、高音放到外側。而且,這只是其中一種情況,可以試一試這種擺法。 有時候,設計師、廠家沒有明確表示「不能」,那麼自行摸索又有何不可呢?生活已經太多框框,那又何必自行添加更多呢?以自己的用法 / 玩法,去達至理想 / 你想的效果,不就是另一種「耳聽為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