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文評述了「藝術節開幕」博洛尼亞市立歌劇院樂團音樂會上半場只得樂隊的演出。而下半場的節目,全是唱的。也就是說,指揮倫澤第與樂團的角色是伴奏了。正是幹他們天天做的、擅長的事,指揮和樂團才發熱發亮!跳升至完全另一個品位。
羅西尼歌劇節每年在意大利 Pesaro 舉行。但羅西尼與博洛尼亞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因此,博洛尼亞人覺得羅西尼是他們的!(這份關係,網上有篇文章寫得好:https://pauls-bologna.blog/2022/04/16/rossini-and-bologna/)

下半場全羅西尼節目,主唱有二:女中音西西莉亞・莫蓮娜莉,及低男中音西蒙.艾布堅尼。兩位都是當打的狀態,聲樂技能高,越唱越投入(加入越來越多的身體語言)。節目單上五首(2 首是男獨唱,另外 2 是女的 solos,第五首才是二重唱),皆選自非熱門的羅西尼歌劇。《賊鵲》序曲老一輩發燒友應該熟,但詠嘆調〈她被控偷竊!〉聽過的人不多。《奧塞羅》是 Verdi 的比羅西尼的流行得多。《賽密拉米德》又是獨紅了其序曲,這場音樂會帶來了劇中兩首歌。《沙布朗的瑪蒂爾達》?不少人連個劇名都沒見過哩。
沒有大家熟悉的詠嘆調/二重唱,眾演出者光憑技與藝,就教觀眾一聽鍾情,每首唱完都報以如雷掌聲。這才是完勝,一洗上半場之頹風!
同樣 Top rank(四星半)的是比才歌劇《卡門》。從 Day 1,藝術節的宣傳重點就是「神還原 1875 年原版《卡門》」(這是場刊內一篇文章的大標題)。
打個岔,應話分兩頭:將演出的水平,跟「是否真係神還原」分開來談。
論演出,我看的是頭場,無論是飾唱卡門的馬斯、唐荷西的貝爾、鬥牛士的高士利.美世、飾米凱拉的瑪利亞.丹,乃至 supporting roles,無一環是弱的。馬斯聲音有質有量,演譯一直高姿態,到最後一幕就有點過火:好似刻意找死。貝爾演與唱都恰到好處,喜歡他的嗓子(令我想到那些「黃金年代」法國男高音)。高士利.美世的造型老成,歌聲雄壯,也穩;不過少了英姿颯爽。法國來的(成人)合唱團,與土產的香港兒童合唱團,都有稱職演出(好像香兒唱得比大人還齊整啊)。指揮雅各很年青,能帶能跟(乃指 opera 必須的);有前途。
回頭探討:究竟我們看到的是否 150 年前演出的「復刻」?

是仿製抑或「神還原」?
場刋內的文章提供了答案:「重現〈卡門〉的舞台佈景帶來不少挑戰。在印刷流通的現代社會,要找到手繪舞台佈景的匠人特別困難。而且 19 世紀的劇院因為使用煤氣燈,導致光線不足,隱沒在暗處的舞台後端通常不會被使用。由於現代的舞台都轉用電燈,這部份很難完全複製。」
也就是說,我們見到舞台前後縱深有不同人在 action 互動,當時應該是沒有的。這部份是現代的。
至於服裝:「拉克魯爾所設計的服裝運用大膽鮮艷的顏色……他嘗試借鑒以前的草稿,但很多服裝樣板都已經不存在。他必須重新設計這些衣服。」最近磅的是「我們拜訪法國一個專門收藏舞台服裝的博物館,找到〈卡門〉首演時實際使用的守衛服裝。我們藉此釐清外套和褲子所用的黃色,從而進行複製。」
這些,是「佢唔講我唔會知」。但,有件事不少 opera 迷都曉得的是:當年〈卡門〉在喜歌劇院公演是有「口白」(spoken)的,我們在文化中心看的,是採用宣敍調(recitatives – 不是講而是唱出來)的。
製作人自然有解釋:「是次製作採用了作曲家 Ernest Guiraud 於歐美巡演時用的宣敍調……我們想呈現讓〈卡門〉成名的版本。」哈,用「口白」的原版是令看首演的觀眾不喜歡的,比才歿後,〈卡門〉出國方紅起來。
又補充:「如果採用帶有對白的版本,整套劇可能會加長 40 分鐘。採用宣敍調可能令敘事有缺失,但相信能以劇力填補。」這一點,我 buy。相信法國人聽〈卡門〉CD,每到口白都會控遙控器飛走之。 結論:「神還原 1875 年原版」是不行了,若說是這個 production 是「仿 150 年前的製作」便較貼切。(文|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