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香港藝術節,我共看了九個節目,有三個半屬於相當滿意的(「半個」節目怎麼算,下文會解釋);我俾四粒半星(藝術無 100 分的,所以四星半跟滿分,庶近)。

其中兩個,居然都是在演藝學院音樂廳上演的鋼琴獨奏會。頭一場是格魯吉亞人 Eliso Virsaladze。暌違七年(上次也是香港藝術節請來的),依然是強勢登場,一副滅絕師太的架勢,以 82 高齡由頭帶到尾,沒有半點鬆懈 – 我是指觀眾的神經。她手底下 tone 的雄渾,當今少有。不是一味轟,要柔的時候也恰到好處(雖然在舒伯特《音樂瞬間》的強弱幅度極窄但事後跟朋友討論,似乎是鋼琴的問題);只是縱使她放柔你仍意識到她功力深不可測。加奏的 Soirées De Vienne: Valse Caprice No. 6 之牽引力(內歛而非 overtly Romantic),冇得彈。

另一位也是女性鋼琴家:臺灣出生的陳必先。她不但沒有 Virsaladze 的氣勢,整個身體語言都流露著謙虛,笑容靦腆。她,可是她演奏曲目的能手啊!大家都知,陳必先在國際間的名氣,主要建立在演 20 世紀音樂上;當日她的節目單上有 Boulez 與 Berg,後來又加奏了 2 首 Schoenberg,全是很有說服力的。Berg 鋼琴奏鳴曲,我是從未聽過有人奏得如此心悅耳順的!她生怕觀眾聽不懂 Boulez 的奏鳴曲,演出前持 mic 進行簡單的解說。樂譜大大份,就擺在地板上,自己蹲下拿、蹲下放回,完全無架子。即使你到頭來還是不懂,也會被她的熱誠、dedication 打動。

下半場以德布西 L136 練習曲第九至十一首來開始,音色豐富節奏旺盛。Tone「虛」些會更妙,也許又關個琴事?貝多芬最後一首奏鳴曲第二樂章是人間絶唱,只是自己聽唱片太多都聽到有點麻木了,聽陳必先彈,淚水就是奪框而出;那真是太過分了!

坐得我戰戰競競的椅

要兩位大師在演藝音樂廳這個細場表演,是委屈了她們;尤其部鋼琴…… 也同樣委屈了觀眾。椅子何止坐得人不舒服,即使坐著完全不動、它也自行「發聲」令我覺得不好意思(我才不過 65 KG 重)。建議藝術節日後少用這場地。

講了兩場四星半的,也談談不怎麼樣的:中下(相等於 2 粒半星)。它們是島嶼管弦樂團及誦調合唱團《貝多芬和平之戰》、維也納現代聲音樂團《吱吱喳喳圓舞夜》音樂會,與及博洛尼亞市立歌劇院樂團音樂會的上半場。

是的:半場。他們用羅西尼的《賊鵲》序曲來開場,本來雙小鼓是十分有利帶起氣氛的,但演得木獨。之後玩孟德爾頌第四交響曲「意大利」,好些,但還是效果普通。如果有人因此而揚棄下半場,那便走寶了。

本來,適逢奧地利作曲家小約翰・史特勞斯的二百周年誕辰,請一支維也納的樂團來演他經典的 Waltzes、Polkas 等等,保證賣座;可是藝術節當局大概覺得那樣太「行貨」了,應該來點新鮮有趣的。我承認,當聆聽現代聲音樂團演奏頭兩三首時,是覺得當代作曲家米特勒重新編排史特勞斯的舞曲,融合電子音樂(由舞台上、放置在小樂隊後面的揚聲器播放),感覺得意。

節目名稱借用 Strauss 其中一首極受歡迎的舞曲《吱吱喳喳波爾卡》,原作生動地呈現了維也納人閑聊說笑、人聲鼎沸的情景,「所以」米特勒造的電子音樂,也融合了「人聲」在內(又不限在這首《吱吱喳喳》才出現)。不幸這份新鮮感很快便 wear out。聽著聽著,我對自己說:噢,又係咁。

得為樂隊說句公道話,他們演奏賣力,是奏得好的。只是,既然「演奏一氣呵成的重新編排長篇作品」是這節目賣點,總結就是未竟全功。

下沉與拯救

Beethoven Wars 的未竟全功其實是類似的。在指揮家埃基爾貝帶領下,島嶼管弦樂團及誦調合唱團(兩團員粉墨登場兼唱solos)的演出是無可指責的。如果他們來演(譬如)全套《雅典的廢墟》,大概會贏得最高評價。但既然這節目是播動畫(電影)而兩團是為此提供現場音樂,那麼,電影的成敗必主宰總的評價。

我的確佩服有人基於貝多芬受委約為一座劇院開幕而創作的兩部劇樂 – 也就是《史蒂芬王》和《雅典的廢墟》- 而想到一個太空戰記式的科幻故事,拍成動畫,要用貝多芬音樂「配音」(而動畫是由廿多位設計師創作的)。由於是科幻故事動畫,藝術節把這個一小時節目撥入「親子」系列,鼓勵家長帶 6 歲或以上的兒童一起觀看。我看的場次,約有一成是兒童。2025 的兒童看慣的動畫片,跟這 Beethoven Wars 比…我懷疑不是十分吸引小朋友。劇情是老掉牙、兼是因應「必須出現的配樂」而發展出來的,超簡單的。貝多芬和平之戰 / Beethoven Wars 這個戲名,跟劇情也違和。如果你叫我給這齣動畫片打分,大概,只值一顆星。 是精彩的奏與唱,拯救了這台演出。(文|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