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緣,之前看到有前輩提及,古典音樂會是聽不到高級音響那種銳利定位和輪廓,以及分隔度很高的音場。因此,玩音響不用太執着於這些元素。
以前亦聽過一位號角揚聲器愛好者兼古典音樂人,同樣是提到音樂會、演唱會現場根本不會有清晰,因此追求針點結像是一種「失真」。
這時候,就需要記得兩件事:第一,不要緊,因應自己口味而選擇所需的器材與調聲方向。老話一句: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第二,現場演出當然極具參考價值,不過要分清楚甚麼是直接用耳朵聆聽,聽回經過拾音器、各種後期製作之後的聲音是另一回事。
再簡化一點,真樂器的密度、動態和穿透,是音響系統無法媲美。可能你會在室內聽到有樂器聲從外面傳來(鋼琴、管樂或是小至搖鼓之類),然後發現源頭十分遙遠,或許是對面學校、遠處的公園之類。
但音響也許只會影響到同層鄰居,又或者超低音揚聲器震到樓下。聲音傳遞和密度,與真樂器差太多了。
聽你明白錄音、音響重播的局限,就可以在音響器材(包括聆聽空間)、求真、個人口味之間尋找平衡點。最重要還要自己喜歡,而且是根據自己耳朵去決定。
為何要強調是「根據自己耳朵」呢?因為曾經聽過一些發燒友,連自己耳朵的不相信。他們非常重視規格、技術類型,就算好聽而數據、技術形式不合心意,都不會認同它。

其中一個真實故事來自某代理陳列室,某日,一位客人去試聽一款合併機,聽了大半天,不但覺得動聽,而且聲音表現切合自己口味,但當聽到店員告知那是 Class D 擴音機,那位客人馬上說「Class D 很難聽,完全不入流,你在浪費我時間!」云云,彷彿之前的試聽和讚賞都不曾存在過。
回到標題「試音報告的意義」,一直都有人指責音響評論員不會批評受測產品,這就要再說一次「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你不喜歡的,不代表沒有人想要。評測的作用,是讓讀者簡單地了解這件產品是否適合自己,故此要介入的不是優點、不是缺點,而是特點,由讀者去判斷優劣。這是入行時候第一位總編輯的教誨。
哪甚麼時候會批評一件器材呢?就是那款器材有明顯缺憾,可能是運作不穩定、實際功能與宣導不符、或及安全等等。只不過,通常出現這些問題的產品,都不會再撰寫試音報告了,直接將之退還就算,何必浪費時間呢? 至於如何從試音報告中得知,產品的聲音表現是否適合自己,就要自知道評通員的口味與尺度。所以,需要向讀者介紹自己的參考音樂軟件、器材,並說明為何選擇它們,協助大家從評測內容中找到自己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