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劉志剛
今天,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被認為是一部「獨立」的傑作;各樂章的相互關聯性,尤其強調了這個概念的統一性,例如第一樂章點出「在世者有福」,呼應了 第七樂章 述及「亡者有福」;第二樂章 和 第六樂章 談到此生及彼岸的意義,遙相呼應。誰夠膽在作品的中間和結尾處,插入、「補充」一些不是布拉姆斯寫的音樂?!
歷史上,確實這樣發生過。而且,那是由布拉姆斯親自指揮的不萊梅大教堂《德意志安魂曲》的世界首演。
那天是 1868 年的 耶穌受難日,近 2,500 人到場聆聽;包括布拉姆斯的眾多朋友例如作曲的布魯赫(Max Bruch)。在場的人聽到的,跟今日我們普遍認識的《德意志安魂曲》是相當不同的:缺了動人的第五樂章 “你們現在也是憂愁”;在前三個樂章之後,小提琴家、布拉姆斯的朋友姚阿幸演奏了巴赫、舒曼和塔蒂尼的樂章。由於教堂裏有管風琴,姚阿幸便做了 violin and organ 的 transcriptions。
在演唱完 第六個樂章(即你認識的《德意志安魂曲》第七樂章)後,姚阿幸的妻子阿瑪莉演唱了巴赫《馬太受難曲》中的詠嘆調 “Have Mercy” 和韓德爾《彌賽亞》中的詠嘆調 “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用德語唱)。這兩首詠嘆調都是當年耶穌受難日音樂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壓軸的還有同樣出自韓德爾《彌賽亞》的「來這裡看看羔羊」與「哈利路亞」大合唱!
長野健指揮漢堡愛樂國家樂團,聯同女高音蓮絲,男中音基斯汀桑,小提琴家艾白娜,與及九支合唱團,2022 年 8 月在漢堡的易北愛樂廳,演出了「不來梅版本」。這個音樂會錄音,會讓許多人感到驚訝。此「復刻」不僅是歷史之 reconstruction,還豐富了我們對這首音樂和它誕生之背景的理解。
不萊梅的這一場首演,表明布拉姆斯對於「添加」和「組合」,持開放態度。這只是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例子,這種組合的歷史,一直延續到20世紀和21世紀。例如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有時會跟勳伯格的《華沙的倖存者》結合起來演出。
布拉姆斯本人,有為全七樂章的版本編了一套以鋼琴二重奏(4手聯彈)伴奏演出之 transcription,作為當條件不容許找管弦樂隊伴奏時可以接受之替代方案。人聲部分亦可刪減,暗示有意設計成可供家用(domestic use)之自足版本。
人們常有「classical music 挺嚴肅」的想法。有許多不得逾越的界線、框框。原來,不少框框實際只是我們想像出來的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