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志剛

1972 年 10 月,一個大卡士在卡拉揚的指揮下,在柏林耶穌基督教堂參與了 Decca《波希米亞人》的錄製。

巴伐洛堤 飾唱 Lieutenant Pinkerton, Duke of Mantua, Prince Calaf 和詩人 Rodolfo,從某角度說是「度身訂造」的:他將孩子氣的熱情和魅力,與他美妙的歌聲相結合,不是切合內心世界不複雜的這 4 人嗎?他歌聲中純粹的開放熱忱在這部波西米亞人中幾乎是不可抗拒的,次次聽他唱《Che gelida manina》心裏都會嘩一聲;他輕鬆地 spin 聲線和聽似毫不費力的高音,表明這是他職業生涯的巔峰(他在錄音過程中慶祝自己的 37 歲生日)。在《O soave fanciulla》中他的表現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在卡拉揚棒下,歌劇的開場和第二幕 Momus 咖啡館外擁擠的街景等段落,充滿了真正的活力和生趣。見過有人話卡拉揚的節奏太寬,但我從不覺得過慢;相反,指揮家選擇「寬」是為了讓歌手以及管弦樂演奏者能富有表現力地表達。更重要的是,卡拉揚總是與他的歌手「在一起」,既指導他們也支持他們。這是歌劇指揮藝術的精湛展現。

在 Decca 的大紅盒子封面上突出了 巴伐洛堤 和 卡拉揚 的名字,但應該有第三個名字。這錄音之所以偉大,也絶對歸功於 弗雷尼(Mirella Freni)。一言蔽之:她是個無出其右的咪咪,是這角色的化身!柏林愛樂的演奏是太精彩了,要有力量的地方他們固然厲害,但一次又一次令我詫異的是在安靜、溫柔的時刻他們演奏的純粹與精緻。特別是當咪咪去世時,管弦樂的 sensitivity 必須親耳聽過才能相信。

其他歌手的選角都理想。哈伍德(Elizabeth Harwood)是飾演 Musetta 的絕佳選擇。在第二幕中,她扮演的風騷調情者完全令人信服;到後來哈伍德唱出了 Musetta 這角色的更深層內心:馬塞洛的情人與咪咪的支持者。她的歌聲和角色刻劃同樣令人欽佩。 我不應忘記提及 Nicolai Ghiaurov 在第四幕中對的悲傷獨唱《Vecchia zimarra, senti》,是感人演譯。

在確定了這套波西米亞人非凡的藝術價值之後,是時候轉向 audio 方面。

文案裏,James Lock 告訴我們,這個計畫是 Decca 第一次有機會與 卡拉揚 和他的樂團在柏林耶穌基督教堂裏合作,該教堂到這 ‘La Bohème’ 為止,一直是 DG 公司的專屬保留地。對於錄音團隊來說,陌生的場地自然是大挑戰。James Lock 聯同 Gordon Parry 和 Colin Moorfoot(三個 engineers)與及監製人 Ray Minshull 與 James Mallinson「一擊即中」,在錄音中充分體現了演出的出眾,聲音飽滿,同時也有豐富的細節。

是時候權衡不同版本的音色音效了。我自然是拿 LP 鬥 LP。

新版使用原始母帶做新 的 24 比特 192 kHz 高清轉製。180 克黑膠唱片是在 Abbey Road Studios 進行毋盤刻製的。拿來對照的兩個版見附圖,在此不多講。我用 Disc 2 來比拼,由於它一開始就有 Act 1 的結尾(男女主角 duet),復有第二幕開端 full ensemble in action;錄音令人信服地傳達了深而寬的舞台之聽覺圖像,在 hustle and bustle 人群場景中,您可以真正感受到一群角色「駐紮」在場所的不同位置。

首先「出局」是較遲出版的舊版(即有紅藍色圈的),音色音效都最遜。Act 1 的結尾混音的重點是要呈現「去了遠處唱」的音效,最新的180克版「遠得來實在」,較好聲的舊版都要敗陣。

Act 2 在「較好」的那舊唱片上,聲音明亮又活潑;街頭場面的熱鬧喧囂傳達得很好。「豪華版」提供了更大的存在感,可以聽到更多的內部細節;並且增強了的「舞台」之深濶感。我更喜歡這個最新版。

講 definition,新版是完勝我的兩個舊版。不過,講到兩位主角把聲,最新版就不是最豐滿溫潤了。一支針沒有兩頭利。但新版還有一處是贏的:管弦樂團聽起來最具普契尼風格!

整體來說,我是會推薦「豪華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