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志剛
DG 的《The Original Source》系列 LP 自推以來,一直受好評。
講好不好聲,可以有超過一個標準的。例如,近年高清 (HD )是大潮流,於是解像度、細節量成了仗量之主要準則:越高越好/越多越好。數碼錄音動態比 analogue 的大,於是再版碟動態比原版/舊版大些,又叫「贏了」。其他仗量 Hi Fi 的準則,也給用上。總之,越是高清/細節多/動態大/場面寬闊,就越好啦!
然而,樂迷口口聲聲的「音樂感染力」(musicality),就不是個個音響發燒友明白是甚麼。音樂感染力這個東西是形而上的。對著衹追求形而下的 Hi Fi 音效的人去講它,無疑是對牛彈琴。我想說的是,比較布魯克納第 5 號的卡拉揚/柏林愛樂新版舊版 LP,是完全優劣立判。
我和兩個音樂友(本刊的主筆)拿來對撼新版的,是舊的西德 box set。不像 The Original Source 每首交響曲各自有其 jacket 那麼豪華。而是打開個蓋、眼前出現一大堆碟,要找某首的某個樂章去聽,得花一點兒時間。
新版(即 Original Source)聲音是比較猛的,亮度也比較光;場面亦較寬闊。然而,消費者要被教育:不能一味追求闊度。其實用技術後天「撑闊」,可能造成大分瓶效果。甚麼時候你聽到大型交響曲的木管樂黐箱,若不是你的喇叭擺位擺得太闊,就係播放中的軟件有問題。大型交響曲的木管樂應該如浮雕般存在兩隻喇叭之間。
舊版亮度較「暗」(只是相對而言)但各樂器井井有條,各就各位;木管樂不會黐箱。全員迸發的 “tutti”,新版聲威力猛但比較突然。舊版沒那麼 Hi Fi,但「看」清楚畫面會發現聲部的層次較好。布魯克納第 5 的首樂章第二主題,是判別指揮家/唱片高下的試金石。奏得好,聽眾立即起雞皮/毛管戙(心靈感動的生理反應)!假如聽唱片呢,若 是 AB 比較同一錄音不同 pressings,一個令你毛管戙,另一個 indifferent,這便是前面講的「完全優劣立判」。
Hi Fi 官能享受與音樂感染力,不是水火不相容;在比拼卡拉揚/柏林愛樂新舊版 Bruckner 第 5 號 LP 案例中,全新 Original Source 比較燒而舊的西德版則音樂感染力佔優。
我們仨也拿了幾 pairs 不同交響曲新舊版來進行 AB,結果大同小異。
卡拉揚一生演過許多場布魯克納,但都是 Nos. 4-5 與 7-9。在音樂會,他從不指 Nos. 1-3 還有 No.6 的。也就是說,他是為了灌錄這套「全集」而指揮了該四首(當然這不表示他指得不好)。屬早期數碼錄音的第三號,舊版顯然有一股數碼酸;聲音絶對不能用暢順去形容。聽 CD 也是同一違和印象。全新 Original Source 一開聲便贏舊版!查實早期數碼錄音未必是差的,但是當年的 D/A converters 就肯定不及現在的好。DG 聲稱是次用了新的 D/A(沒有透露牌子、型號),因此,「第 3 號」的新版完勝西德舊碟,我們估計數/模轉換是决勝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