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gel H80 – 君子之聲

作為《Hi Fi Review》的長期讀者,想必對挪威音響品牌Hegel的故事了然於胸,慚愧的是,是次評H80立體聲合併擴音機,卻是筆者與這個品牌的首次親密接觸。聽過之後,似是結交了一位君子,且相談甚歡。

 

_DSC0368

 

真實的迷思

甚麼是「Hi-Fi」,這個問題在不同發燒友心裏面都有著不同的想法,最多人會提多的應該是「high fidelity」,亦即「高傳真」。

只是大家認為的「真」未必一致。首先人耳結構與拾音器的有所不同;每個人的耳朵不會一模一樣;對於音樂、樂器的認知不盡相同;同樣在音樂廳聆聽「真聲」,樂師、拾音器、指揮、每位聽眾所處的位置有所差異,聽起來又是另一回事。

要量化當中差異,這屬於科學家面對的問題,筆者沒有能力去處理,亦無意將這篇文章變得學術化。

聲音與科學與數學密不可分,而音樂這種「Organized Sound」,卻離不開感性。既然「真」的定義每個人都不一樣,也沒有完全不「失真」的音響器材。

那不如先放開對「科學」那方面的執著,從感性與哲學的角度去看待音響與音樂就好了。

提到哲學,這個以德國哲學家黑格爾(Hegel)為名的音響品牌,透過專利SoundEngine技術,向大家展現品牌的聲音哲學。

任何音響器材都有失真,如何控制、運用失真,去建立品牌的聲音個性,是每位設計師的工作,也是展現技術實力、以及向消費者傳達他們心目中那個「真」為何物的途徑。

 

_DSC0377

 

並非垃圾進、垃圾出

回到「高傳真」一詞身上,部分品牌認為最忠實的重播,就是垃圾進、垃圾出,不少發燒友亦對之習以為常,有趣的是Hegel的音響哲學,顯然有所不同。

以H80為例,重播錄音出色的軟件,固然能夠展現當中優點;面對音質不甚了了的,卻不會把糟糕的地方突顯出來、非要你聽到錄音內每個問題不可,它就如一位君子,不出惡聲。

並非說這台合併機的重播不夠忠實,只不過它註釋的重心落在音樂內容,其他還屬其次。

「君子交絕,不出惡聲」乃樂毅對燕惠王的回覆,H80無意要用家向任何音樂「交絕」,反而有助於發燒友擴展視野。

假如「垃圾進、垃圾出」,變相限制了用家的聆聽範圍,只因音樂好、錄音佳的軟件,在廣大音樂市場上只屬少數,更常見的是音樂內容出色但錄音質素稍有不及,H80就有本事令聽者將注意力放在音樂身上,就算音質平凡,亦無法妨礙大家欣賞音樂。

H80不會把任何軟件都赤裸裸地展現人前,要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有完美身段,以合適衣著揚長避短,使用得宜的話,不但不會掩蓋事物本質,更有助於欣賞其美麗之處。

它正正有辦法為音質稍欠的軟件加上修飾,在不扭曲音色的前提之下,對那些令人懊惱的梭角作出細緻打磨,首要功勞自然是Hegel的設計師,以及品牌獨家的SoundEngine技術。

 

_DSC0414

 

SoundEngine技術

「SoundEngine」技術主治AB類放大的交越失真,方法是運用局部自適應前饋技術,廠方強調高並非全面負回授。

消除交越交真之餘,同時針對人類十分敏感的高頻失真作出修正,卻不減細節與動態。H80身負這一專利技術,相信這就是這台合併機「不出惡言」的重要原因。

在述說Hegel H80這位「君子」的「談吐」如何得體之前,首先察看它的外表,一如同廠其他型號,其外觀非常低調,輕微凸起的前面板,只留下輸入選擇、音量旋鈕及顯示屏,電源開關則設於機底,配合一身黑色,使它輕易隱沒於音響架之內,只留下那耀眼的藍光,標示輸入檔位和音量。

H80的卡片遙控器亦同樣簡潔,一切皆如此低調,似是告訴用家,還是把注意力放回音樂本身吧。

反轉機底,只見三組橡膠機腳、電源開關以及數個開孔,配合機頂的散熱孔,加強對流以帶走沉熱器的熱量。

 

_DSC0390

 

打開機殼,映入眼廉的是左方的265VA大環牛,配合四枚澳洲Nover 10,000μf水塘,為包括數碼部分在內的所有線路提供足夠能源。

沒錯,H80的確設有數碼輸入,分別為兩組Coaxial RCA、兩組光纖,以及一組USB type B。USB輸入由Tenor TE7022L負責,AKM AK4118提供其他數碼輸入介面。

 

_DSC0408

 

需要留意的是USB最高支援24bit/96kHz PCM,要播放24bit/192kHz,就需要透過另外四個輸入,這個規格看起來有點過時,但勝在即插即用,不需要安裝驅動程式,加上接上電腦之後,可透過H80的遙控器進行播放、暫停等控制工作,折損少許規格以換取方便性,尚可接受。

 

_DSC0419

 

數碼訊號接收晶片之後,是AKM AK4127採樣率轉換晶片(Sample Rate Converter),然後才輪到Burr-Brown PCM1754出場,進行DA轉換工作。

雖然這部分的規格一如它的外觀,並不亮眼,但是作為品牌的入門級合併機,這種設置對於它所針對的顧客群仍算實用。

 

_DSC0393

 

讓音樂說話

Hegel H80由外表到規格皆沒有甚麼需要再三強調,一如所有音響產品,不能單單以數字去作出判決,它們不是3C電子產品,不以規格說話,親耳試聽這步驟不能跳過,否則一切只是空談。

是次聽音地點為《Hi Fi Review》細房,訊源是OPPO BDP-105D,線材是Analysis Plus Power Oval 2電源線(訊源);IsoClean Power Auto Focus電源線(合併機);Neotech 7N SUPER OCC NEI-3001 MKII訊號線;Dignity Audio喇叭線。

 

_DSC0403

 

何總編事前挑選了Gold Note A-6 XL小型座地揚聲器作搭配,筆者雖然不熟悉這對三路三單元揚聲器,但既然一切都準備就緒,那就安心試聽,拿一個大概印象。

掏出熟悉的《Chopin: Piano Concertos Nos. 1 & 2》(Krystian Zimerman , Polish Festival Orchestra),播放第二鋼協,由於細房採用長邊擺位法,音場闊度當然不成問題。

不過揚聲器與它的背牆距離只有兩呎左右,可以預期縱深表現不及左右闊度,但Hegel H80卻能夠重現出一個前後層次分明、分離度出色的音場,加上聲音密度充足,就算聆聽空間只有百餘呎,播放大型管弦樂仍可提供不俗的臨場感,這種特性非常適合香港普遍的家居環境使用。

換上《Bruckner 9 Fourth Movement Version》(Simon Rattle,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日版SACD,第二樂章充滿快上快落的大規模齊奏,H80那每聲道75W輸出(8Ω)顯然貨真價實,不但規模感出色、每個聲部定位清晰且穩定,而且起音之快充分表現出音樂張力。

 

_DSC0399

 

陰陽互濟

試音的下半場,換上筆者較為熟悉的ELAC FS 247.2座地揚聲器,音色變化不大,只是能量感更強,音樂表情更直率。雖然ELAC的氣動高音理應比Gold Note的軟半球單元更為明亮,但差別不算巨大,一來新一代ELAC換上JET V氣動高音之後,高音延伸更平順,二來是Hegel H80性格使然。

聽回《Chopin: Piano Concertos Nos. 1 & 2》(Krystian Zimerman , Polish Festival Orchestra),鋼琴沒有特別晶瑩,泛音沒有半分甜美,一切都來得自然,令人有種「鋼琴的聲音本來就是這樣呀」的感覺,這種平實感正好呼應廠方對「SoundEngine」技術會修正高音失真的描述,更重要的是高音分析力未有減退,只是表達方式與別不同而已。

部分擴音機為了迎合「高清」世代,選擇刻意將音色變得光輝燦爛,強化銳利感以營造高分析力的聽感,然而H80卻是另闢路徑,它的高音取向除了增加耐聽度,亦增強了對音樂的適應力,重現出某些作品內應有的陰影,假如老是光輝明亮的話,播放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音樂,就容易出現違和感。

低音起音同樣爽快,不過收結並不急促,反而輕輕放大當中的層次,令人聽清楚白與黑之間那些灰階。

 

_DSC0106

 

不出惡言

換上一張(相比大部分古典音樂)錄音不算出色的專輯,那是Lana Del Rey的《Ultraviolence》,以流行音樂來說,它的錄音只屬中等,只是每首歌皆充滿大量樂器和聲及電子合成音效,假如音響系統過於銳利,將凸顯其音質問題,亦難以帶出當中的迷幻味道;若然分析力不足,稍一不慎又會令各種聲音混成一團。

H80輕輕強化各種聲音的立體感,令音樂脈絡更明確,同時又維持一個融和的畫面,細聽之下會認為擴音機的確對聲音做了某些修飾,但更準確的形容是它令音樂表情、風格變得更明顯,美化其他支節部分去襯托其重心,每一道細微斧鑿痕跡都是那麼細緻自然。

播放《Pure》(Maria Callas),是五、六十年代的單聲道錄音,H80同樣重播得自然耐聽,專輯的re-mastering消除了大部分舊錄音那種毛燥感,H80又再輕輕將之淡化。

最後以《Mozart Piano Concertos No.18, K456 & No.19, K459》(Mitsuko Uchida, The Cleveland Orchestra)作結,內田光子在透過巧妙的觸鍵,令琴聲變得尾音短促、色彩較為暗淡,H80沒有扭曲她刻意經營的音色,反映出Hegel的設計師在修飾與忠實之間,拿揑到一個準確的平衡,隱惡揚善,不出惡言。

總代理:昌業音響

定價:HK$16,000

Archimedes

音響、音樂、耳機、電影、奇幻文學、汽車、鐘錶、葡萄酒...男人喜歡的玩物,幾乎全部上癮,奈何物慾無窮而金錢有限,只好努力工作、再工作、還是要工作...